還覺得紀錄片很枯燥嗎?對紀錄片的印象還停留在小時候課堂上放的偉人傳記式的紀錄片嗎?紀錄片的內容取向其實很五花八門,而紀錄片的形式更是多元,可以帶點戲劇手法,也能結合動畫,甚至可以用演的去戲劇模擬重現,也因為這樣,不少人在「真實」與「非真實」中不停地探討與質疑。
維基百科 |
紀錄片是指描寫、記錄或者研究實際世界的電影。與紀錄片相對的是故事片。紀錄片(在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演員來表演。在紀錄片中表現的人、地點、情況應該與實際情況一致。 |
《火車進站》(1895) |
《北方南努克》(1922) |
紀錄片是可以被「安排」的
簡單而言,紀錄片與劇情片最大的差別就在於真實性。最早期的電影原則上也是種紀錄片,像世界第一部公開放映的電影《火車進站》(The Arrival of a Train at La Ciotat, 1895)。紀錄片在記錄真實的世界,紀錄片所記載的人事物,也是真真實實存在於現實世界中。「客觀記錄真實」、「不干涉被攝者生活」這兩點是大家對於紀錄片的認知。身為導演,保持客觀呈現最真實的真實,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但是卻是很難完全徹底執行。1922年Robert J. Flaherty的《北方南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 1922),記錄著北極圈愛斯基摩人的生活,導演在紀錄片中加入了一些表演情節。此外,當時紐特人已普遍地使用火槍,但導演不允許火槍在電影中出現,因此紀錄片並沒有完全反映出當時真正的生活情況。由此可見,紀錄片會因為導演的觀點不同,而會讓部分真實隱藏。
《科倫拜校園槍擊事件》(2002) |
《麥胖報告》(2004) |
紀錄片多多少少都會經過「安排」,導演經年累月的拍攝素材,最後並須由導演挑選剪接成最後完成品,因此在挑選素材的過程中,勢必以導演的觀點為主,當然如果導演的觀點已影響到紀錄片中的客觀性,也是會引人爭議。麥可摩爾(Michael Moore)就是一個充滿爭議的紀錄片導演,專門以諷刺時事記錄片聞名。2002年的《科倫拜校園槍擊事件》(Bowling for Columbine),導演大力抨擊美國開放槍枝,甚至在片中帶領受害學生去販賣槍枝的大型量販店去抗議,很明顯導演已經涉入了被攝者的生活,甚至主導影片走向。雖然介入被攝者的生活,有違紀錄片的原則,但也由於導演如此的率性而為,才能揭發不公不義之事。《科倫拜校園槍擊事件》當年獲得大大小小的獎項,也包含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另一個紀錄片怪才就是摩根史柏路克(Morgan Spurlock),2004年的《麥胖報告》(Super Size Me)把自己當做實驗對象,來實驗長期吃麥當勞對身體危害的記錄,其本身的動機目的,就以導演的觀點為主,拍攝者成為被攝者,此時客觀主觀已模糊不清,但卻也真實記錄著這個實驗。
雖然紀錄片是可以經過「安排」的,但現實世界裡,仍有些事情是無法被預料的,在拍攝時,會遇到突如其來的突發狀況,好比2008年台灣導演楊力州的《征服北極》,惡劣的環境下,兩位選手與製作團隊都面臨失溫、凍傷的危急,甚至還遇到北極熊突然襲擊,差一點《征服北極》就變成了恐怖片。
紀錄片形式上的多元
紀錄片不單只是記錄,也會用劇情的手法來包裝,1945-1960年中期出現了所謂的「戲劇式紀錄片」(drama documentary)或著稱為「故事紀錄片」(story documentary),在紀錄片中運用劇情片的手法,加入對白、或是故事元素。例如改編中國默片明星的《阮玲玉》(1992),由張曼玉來飾演阮玲玉,並在劇情片加入紀錄片段,讓觀眾可前後對照並了解那是戲劇模擬、重演片段(註1)。
而台灣紀錄片導演林泰洲的《書包裡的秘密》(2007),也是一部用演的紀錄片,由於當事者不便對外公開,便用演的來表達口述。啟用演員去呈現跨越劇情實驗與紀錄,並結合歌舞音樂等類型的女學生成長電影;2011年台北電影節有播映一部更奇異的劇情加紀錄片作品,英國導演克麗歐芭納德(Clio Barnard)的《我寫故我在》(The Arbor, 2010),描述英國新銳劇作家安卓亞鄧巴,如何從勞工階級晉升為才華洋溢的劇作家,並且從他三名子女來認識安卓亞鄧巴。乍看之下會以為這是一部劇情片,但片子一開始就開宗明義說片中所有的對白聲音,皆是出自於真實中的人-安卓的家人朋友,再由戲中演員對嘴演出,利用演員的軀殼在螢幕前作表達,這並非是改編真人真事的劇情片,而是一種紀錄片的變體,是一部用演的紀錄片。
《與巴席爾跳華爾滋》(2008)
此外,紀錄片也可以用動畫去代替演員去戲劇模擬呈現,如《與巴席爾跳華爾滋》(Waltz with Bashir,2008)講述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發生在首都難民營的屠殺事件。由此可知,紀錄片也可以像劇情片一樣,可以搭襯樂、配合動畫,甚至有演員來還原當時的真實。因此紀錄片並沒有一定的形式風格與成規,但仍然需要建構在真實人事物上。然而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是否也屬於紀錄片的範疇呢?若從上述例子延伸下來,好像也可以歸納在紀錄片的範疇,但是若要說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靈異恐怖片《厲陰宅》是紀錄片,我想大多數的人絕對不會認同的。所以要為紀錄片下定義,還是得從多從角度去衡量之。
《阿里郎》(2011)
紀錄與劇情的模糊界線
南韓導演金基德的《阿里郎》(Arirang, 2011)全片100分鐘只有金基德一人,偶爾還有一隻貓。前10分鐘是金基德隱居深山每日起床、刷牙、吃飯、睡覺的生活記實,10分鐘過後,他開始看著鏡頭說話,說因為不知該拍什麼,只好先拍自己,「這部片是紀錄片,也是劇情片,或者也有可能是科幻片」。金基德一人分飾三角-告解者、質問者、旁觀者。在鏡頭前闡述他為何2008年拍完《夢蝶》之後就不再拍片,以及他在心中所產生的壓力。利用對剪的方式,金基德換身為質問者,質詢自己為何不願面對世人,並嘲笑自己、痛罵自己,一問一答,不時還跳出鏡頭之外,金基德又化身為影子當個旁觀者,笑看這一切的荒唐。片尾,金基德說想要告別這一切,於是他製作槍枝,去幾個地方試槍,當然這是一種形式,並非真的開槍,最後更戲劇化地將槍頭對著自己,槍聲鳴起,畫面變暗下結束。當拍攝者成為被攝者,紀錄片完全呈現導演的主觀,這是紀錄片嗎?還是根本就是偽紀錄片,其中虛實成份的多寡,只有導演本人最清楚。
台灣紀錄片《我的強娜威》(2006)是蔡崇隆導「移民新娘」三部曲的第一部,記錄跨國婚姻所遇到的種種挑戰,影片中強娜威跟黃乃輝常激烈爭吵,但最後甚至是一發不可收拾,到底是真的吵,還是吵給別人(觀眾)看的,還是為了戲劇化而不得不加油添醋的吵,這其中大概還是當事者最清楚。
《我寫故我在》是看起來很劇情片,但其實都是建構在真實事件上。而《阿里郎》看似是紀錄片,但卻越來越戲劇化。紀錄與劇情片的交錯,讓人分不清到底哪裡是虛哪裡是實,紀錄片的形式越來越多元,或許真實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戲,面對鏡頭,或許都會有所保留,也或許必須用點手法、帶點戲劇,來挖掘內心更深處的真實。
《青春啦啦隊》(2011) |
《牽阮的手》(2011) |
淺談台灣紀錄片
長期以來,台灣有一群影像紀錄工作者關懷著社會各個角落,去擬視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社會底層與各行各業。過去台灣劇情片都生存不易的情況之下,紀錄片更是難進入院線行列,觀看台灣紀錄片的管道大多是在公共電視的放映、各大影展,或是在社教藝文場地的免費放映。而2003年《跳舞時代》是繼《愛戀排灣笛》(2000)、《銀簪子》(2000)後,在大銀幕放映的台灣紀錄片,由於影片紀錄20世紀初台灣日治時期的流行歌演進,也呈現了1930年代的社會樣貌與台灣女性的社會地位,豐富的影像歷史與內容不僅獲得第4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也受到許多政治人物在各大媒體的推薦,在各界關注與討論之下,《跳舞時代》票房破百萬新台幣,觀眾開始買票進電影院看紀錄片了。《生命》(2004)、《無米樂》(2005)、《奇蹟的夏天》(2006)在院線的賣座,讓台灣觀眾認識到充滿生命力的台灣紀錄片,透過紀錄片的社會功能,用人文關懷角度去記錄鄉土民情、社會議題、在地樣貌,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生命力。
除此之外,紀錄片的題材也可以小到記錄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或是身邊平凡的人事物上,如侯季然《我的747》(2005)記錄導演一台快要被廢的摩托車,在賣掉前夕決定要回顧與這台機車的點點回憶;王嬿妮《造機人》(2003)則以卡通動畫般的手法,記錄在台灣博物館前一位沉迷摺紙飛機的老阿伯。
近幾年的台灣紀錄片更為蓬勃發展,繼續用影像去關懷台灣的人事物地,利用商業的行銷方式與多樣化的形式風格,顛覆社會大眾對紀錄片是枯燥又乏味的刻板印象,讓更多觀眾取得共鳴與喜愛。《乘著光影旅行》(2010)、《被遺忘的時光》(2010)、《青春啦啦隊》(2011)、《牽阮的手》(2011)、《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2012)等多部紀錄片,都受到不錯的票房與評價。
--
註1:林祝如 整理,《誠品好讀》第68期(2006年8月),頁64。
紀錄片哪兒看
即將上映的台灣紀錄片
片名 |
上映日期 |
導演 |
內容 |
阿罩霧風雲 |
2013-09-06 |
許明淳 |
耗時五年,斥資千萬,以霧峰林家為題材,戲劇重現台灣史詩故事。 |
拔一條河 |
2013-09-06 |
楊力州 |
紀錄2009年八八風災後的高雄縣甲仙鄉,一群甲仙國小一群小朋友與新移民媽媽們試圖為甲仙注入一股全新的活力。 |
一首搖滾上月球 |
2013-10-04 |
黃嘉俊 |
業餘搖滾樂團想要挑戰高手雲集的海洋音樂祭。 |
縱行囝仔 |
2013-10-25 |
陳惠美、
權國瑋 |
關於在中央山脈北一段--南湖大山群峰縱走的青少年,在逆境中挑戰自我,在漫長的旅途中尋找歸屬感的紀錄片。
|
看見台灣 |
2013-11-01 |
齊柏林 |
耗資總計9000萬新台幣的金額完成,可說是台灣紀錄片影史以來,拍攝成本最高的電影。 |
十二夜 |
2013-11-29 |
Raye |
九把刀監製、隋棠代言,記錄著一群在收容所裡,等待生命奇蹟的流浪狗。 |
近期紀錄片影展
2013 CNEX【教育?教育!】國際華人紀錄片影展
09/27-10/06 in 誠品敦南店、光點華山
http://cnexff.pixnet.net/blog
2013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跨界人生」
10/04-10/08 in真善美戲院
http://www.tieff.sinica.edu.tw/ch/2013/index.html
新北市紀錄片放映院 – 府中15
http://www.fuzhong15.ntpc.gov.tw/films/index.aspx
公視【紀錄觀點】
台灣常態紀錄片播映頻道,每周二晚間十點首播
http://viewpoint.pts.org.tw/
TAIWAN DOCS紀錄片資料庫
http://www.taiwandocs.org/index.do?act=toInde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