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OOKER電影網> 獨家快訊 > [金馬]《罪愛》伊斯蘭律法下的愛與死
[金馬]《罪愛》伊斯蘭律法下的愛與死
2010-10-26 23:52:01 作者:MovieEditor

 

墮胎後血流不止的少女,失手鑄下大錯的警探,壓抑胸中同性之愛的黑人男孩,三名異鄉人迷失在霓虹燈閃爍的柏林街道上,彼此的生命軌跡錯身而過。口中喃喃誦詠著古蘭經文,雙膝跪地膜拜行禮,飽受折磨的發冷靈魂們顫抖著祈求能洗淨身上罪衍。西方現代文明與古老戒律正面衝擊,擦撞出一則關於信仰、背德與贖罪的殘酷都會寓言。

去年金馬影展上的一部《大開色戒》Eyes Wide Open,以纏繞難解的同志情慾為地基,引領遠在台灣的藝術片觀眾隱約一窺極端正統猶太教社區(Ultra-Orthodox Judaism)中,浸禮、經學院等猶太人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宗教儀式與禁忌,乃至於總是從旁虎視眈眈的道德糾察隊(Modesty Guards)之存在,極為罕見地向世人述說極端正統猶太教社區中,那難以越雷池一步、也不輕易對外人道的獨特封閉社會風氣。

與《大開色戒》同樣是導演初試啼聲的首部長片作品,同樣探討了壓抑難言的同志情慾議題,同樣以嚴令難違的宗教律法為題材,阿富汗移民第二代的德國導演博罕科爾班尼(Burhan Qurbani)在處女作《罪愛》中,則是跨越了壁壘分明的楚河漢界,來到天秤的遙遠彼端,深入一探伊斯蘭教律法下的禁忌與愛慾。



信徒多達近十八億,伊斯蘭教雖為全球第二大宗教,看在外人眼底卻總是不得其門而入,平添幾分玄秘色彩。尤其近十年來中東戰事頻傳,作風強硬、願以身殉教的穆斯林在世人心目中也難免遭污名化為好戰份子,在《罪愛》中則藉身為穆斯林後代的年輕導演之手,親自揭過了伊斯蘭教那層神秘面紗。

其英文片名《Shahada》指的是伊斯蘭教中的「見證詞」,也是其基本信仰,曰:「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每一名穆斯林在入教前,都必須誠心誦詠此一見證詞,便得接納皈依而拜入伊斯蘭教。

然而有別於《大開色戒》全片設於以色列的極端正統猶太教社區,《罪愛》則是將舞台搬到了導演自幼生長的第二故鄉德國柏林,片中三名主要角色雖未在劇情中清楚直言,卻也都跟導演本人一樣是穆斯林移民的第二代。他們從小到大在家中所見所聞的都是傳統伊斯蘭習俗──每日固定五次的頂禮膜拜、口中不時傳誦的祈禱見證詞──然而一走出家門外,迎接他們的則是巨大的西方文明產物,轟隆作響的電子舞曲、酒酣耳熱的喧鬧舞廳,乃至於電視上日復一日放送的通俗節目,在在都與他們在家中所奉行不渝的嚴格律法背道而馳。

 

而西方現代文明與東方古老信仰的衝突與矛盾,便成了導演與劇中三名主人翁一生中所需揹負的必然宿命。他們雖生於德國、長於德國,卻彷彿活在另一個當代社會中隱而不現的奇異國度,從此成了永恆漂泊的異鄉子民。

《罪愛》雖以宗教為主題,卻不能說是一部宗教電影,沒有半分八股說教或道德指控。倒不如說,電影是在探索生活在特定律法習俗下的人們,如何同時面對內心中的掙扎焦慮與同儕間的異樣眼光,一邊顫抖著尋求心靈的贖罪與解脫。片中三名年紀、膚色、性別、種族各異的主人公,分別觸犯了墮胎、殺人、出軌、同志情愛等禁忌界線,即便不是身處於封閉的伊斯蘭教社群,也確實難見容於其他當代社會的保守民風。

真正逼主角們走上心靈的死巷,迫使他們轉身拔足逃離自己所作所為的,其實也並非嚴格的伊斯蘭律法。一如片中自由派伊斯蘭教導師所述,「古蘭經是一部關於愛的經書,在阿拉的眼中,愛的所有形式都是好的。」能夠在人們心靈銬上沉重枷鎖的,永遠不會是經文中曖昧難辨、自由心證的教條規章,更非外界指責所強壓在他們身上的包袱;唯有人心之中翻滾煎熬不已的罪惡感與自責,才能牢牢鎖上他們飽受折磨的心房,讓他們終於淪為自己心中陋室的囚犯。

 

片中以三條劇情線彼此交錯穿插來去,主舞台設於德國柏林某處的伊斯蘭宗教集會所,三名主人公的生命軌跡每每互相擦身而過,電影以冷冽鏡頭側目旁觀三人夜裡的每一次輾轉難眠,步過每一次內心糾結下的瘋顛痴狂,每一次打從骨子裡冒出的發冷顫抖。電影結構雖略為單薄、步調稍嫌緩慢卻瑕不掩瑜,其電影語彙沉穩嫻熟而實深具大將之風,出色得難以想像本片竟是導演在巴登符騰堡電影學院的學生畢業作品。

沉重悲痛指數:☆☆☆☆★
道德說教指數:☆★
手法嫻熟指數:☆☆☆☆
觀影耐性指數:☆☆☆☆

2010台北金馬影展

時間:2010年11月04日~11月18日(~25日)
地點:國賓微風影城、國賓長春影城、台北新光影城

【文/Quiff

 
目前沒有相關電影
目前沒有相關文章
上則:王家衛《一代宗師》影像終於曝光   下則:[金馬]《喬治盧卡拎老師》絕地武士的背叛
聯絡我們
粉絲團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