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上總是一頂招牌的牛仔帽,加上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前衛拍攝作風,美籍墨裔導演羅勃羅里葛茲相較之下雖然不如另一位同輩導演好友昆汀塔倫提諾那般受影迷注目,並在全球影壇享有大師地位,然而專攻商業電影領域的羅勃羅里葛茲對電影圈造成的衝擊與貢獻其實不在昆汀塔倫提諾之下。
從《殺手悲歌》、《英雄不流淚》、《英雄不回頭》這「殺手三部曲」(Mariachi Trilogy),瀰漫著肅殺氣息、高度風格化的《萬惡城市》,到充滿濃濃B級片Kuso惡趣味的《惡夜追殺令》、《異星戰場》與衍伸而出的《殺千刀》Machete,暴力、恐怖與血腥看似是羅勃羅里葛茲的招牌標誌;然而另一廂他卻又能拍出一連三部《小鬼大間諜》及《立體小奇兵:鯊魚男孩與岩漿女孩》The Adventures of Sharkboy and Lavagirl in 3-D、《神通魔法石》Shorts這一類充滿童趣色彩、適合闔家觀賞的親子冒險電影。
暴力血腥與親子童趣,這兩種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迥異電影類型,也同時成為羅勃羅里葛茲始終鍾情的拍攝題材。但在藝術電影殿堂之上,這兩種被歸於商業電影的電影類型多半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也無怪世人給予羅勃羅里葛茲的評價多半不如好友昆汀塔倫提諾。
然而從數位電影與3D放映盛行的當下,回頭去細數羅勃羅里葛茲從影二十年來的功蹟,他無疑是最早投身於數位電影懷抱的導演之一。在喬治魯卡斯於2000年親自向他大力推薦數位攝影的種種優點之後,羅勃羅里葛茲便率先在2003年的《英雄不回頭》中用高畫質數位攝影機拍完全片,藉以測試數位攝影的性能與界線。當時數位電影運動才開始萌芽,擁有數位投影設備的戲院影廳屈指可數,35厘米電影膠捲仍是拍攝電影的主流,羅勃羅里葛茲卻勇於打破傳統禁忌。
他同時也是最早著手實驗3D電影的先驅者。早在《阿凡達》於2009年瘋狂席捲全球、榮登影史票房冠軍寶座的六年之前,同時也是3D傳教士詹姆士卡麥隆仍埋首開發3D攝影技術而拍出了一部3D紀錄片《深淵遊魂》Ghosts of the Abyss的同一年,羅勃羅里葛茲便採用了卡麥隆所使用的同一套3D攝影系統,在2003年率先拍出了影史上第一部數位3D商業電影長片《小鬼大間諜3》,並在2005年接力拍出了《立體小奇兵:鯊魚男孩與岩漿女孩》。羅勃羅里葛茲不僅率先宣告了未來數位3D電影時代的來臨,同時也可說是現今這一波3D風潮的幕後功臣之一。
總是領先世界潮流、頭一個擁抱最新尖端電影科技,永遠不受既定規則所束縛,羅勃羅里葛茲毫無疑問是電影圈中的頭號叛道者與冒險家,而這一點從他出道以來始終一以貫之的拍攝作風中便可看出端倪。即使如今已晉升主流商業票房大導地位,羅勃羅里葛茲依然不改他那獨立電影出身的習性,往往在自己執導的電影中一人身兼多職,除導演、編劇、製片之外,他還兼任剪接師、攝影師、場景美術設計、特效指導、音效剪輯,甚至就連電影配樂都自己一手包辦!
他始終深信:「只有創意,而非金錢,才能真正解決問題。」電影的成敗優劣不在於劇組規模的大小,而是在於導演有沒有足夠創意去支撐電影的地基,因此他選擇以全權主導的方式來掌控電影完成時的風貌。而如此全能的拍攝風格,也為羅勃羅里葛茲贏得了「一人電影劇組」(One-Man Film Crew)之異名,他本人則是稱其為「殺手式」拍攝風格(Mariachi-Style),而其取名自然是來自他1992年的長片處女作《殺手悲歌》El Mariachi。
而這部劇組規模只有導演一人、僅以區區七千美金拍攝而成,即將在金馬奇幻影展「墨西哥牛仔征美記」單元上放映的處女作《殺手悲歌》,其幕前幕後從募資、實際拍攝到發行之間的發跡過程,簡直比虛構電影還來得離奇刺激,影史上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個如羅勃羅里葛茲一般在電影圈中急速嶄露頭角的電影導演。
1968年生於德州聖安東尼奧市,羅勃羅里葛茲的雙親皆為墨裔美人,生長在兄弟姊妹加起來共十人的大家庭,這也成為他日後熱愛親子冒險電影的原因。父親在羅勃羅里葛茲九歲那一年買了一台錄影帶式攝影機回家,讓他從此一頭栽進電影的世界,總是用這台連觀景窗都沒有的老舊攝影機來自己拍攝短片。拍攝對象從剛出生的妹妹、家族聚會,到自己天馬行空想出來的科幻功夫動作喜劇大雜燴等,只要在離電視機十二英呎的距離之內──因為攝影機得靠一條十二英呎的纜線接到電視錄影機上──他都會用這台攝影機將眼前所見景象全都拍攝下來。
少年時期連剪接器材都沒有的他,還得用兩台錄影機相連對錄,一台播放拍好的原始影像,另一台則在要保留的場景時按下錄影鍵,如此土法煉鋼才逐漸磨練出鏡位剪接的銜結概念。從十三歲到二十三歲的十年之間,他就靠著這一台破舊攝影機無師自通地摸索出電影製作之道,一步一步地訓練自己成為未來揚名全球的商業名導;也因總是自己一人DIY自製家庭電影,他日後打入好萊塢時才一直保持著「一人電影劇組」式的拍攝風格。
高中畢業以後他進入德州大學就讀,然而他課業成績不佳因此無法申請他夢寐以求的電影系,只好一邊在大學報紙上連載漫畫,一邊自力拍攝短片不斷參加大大小小的電影節,並進而擊敗其他德州大學電影系學生所拍攝的短片,而一舉在影展上獲獎。他大著膽子直接拿著獲獎短片找上電影系教授懇求,這才終於如願擠進電影系的窄門。
在還沒有開學之前,他就以區區八百美金拍出長達八分鐘的首部十六厘米短片《Bedhead》,片中演員全是他的家人、道具則是來自家人所擁有的機車、滑板等,並隨之在十三個影展上摘下大獎。自幼至今十年以來一人拍攝過逾三十支短片,自行掌鏡、剪接、製作音效並譜曲配樂,當時才不過二十三歲的羅勃羅里葛茲,終於認為是時候該來拍攝一部長片。
羅勃羅里葛茲曾在書上讀過,學習劇本寫作的最好方法是在書桌前正襟危坐,實際寫下兩部劇本,寫好之後再把它們全都丟到垃圾桶裡去,因為前兩部劇本勢必寫得乏善可陳,但如此一來你將從中真正學習到何謂劇本寫作。羅勃羅里葛茲覺得這主意爛透了,於是他心想,何不真正寫出兩部劇本並用低預算拍成電影,再將電影賣給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語錄影帶市場,既可以從中學到拍攝經驗、同時電影也能回本不說,就算電影最後拍爛了也不會有人看到。於是他花了僅僅三週就提筆寫下了處女作《殺手悲歌》的劇本,並計劃將其一連發展為三部曲,亦即日後由安東尼奧班德拉斯所主演的系列續集《英雄不流淚》與《英雄不回頭》。
他決定不要聘請任何劇組工作人員,這點不僅僅是基於預算考量,更是因為他想要透過實地操作而從中累積每一個電影部門的拍攝經驗,放手去盡情實驗天馬行空的電影語彙。換言之,從小無師自通學會拍電影的羅勃羅里葛茲想要憑空「創辦」一所電影學院,他會是裡頭唯一的學生,而經驗、錯誤、問題與解決辦法將成為他的老師。
當然,既然劇組只有導演一人,他省下的不只是工資,同時還有食宿費用,也讓拍攝成本大大降低。零零總總結算下來,他估計約需要八千至九千美金就可以拍出這部電影。問題在於,錢要打哪來?於是羅勃羅里葛茲採取了一項前所未聞的大膽電影集資手段,居然自願充當白老鼠去參加藥物實驗!其實他對藥物實驗並不陌生,自1989年至1991年間前前後後共參與過四次藥物實驗,實驗期間從一週至一個月、得來的報酬從一千美金至三千美金不等,多是花在購買攝影機及拍攝短片上。
這次長達一個月的藥物實驗為他賺進了三千美金,頓時解決了大半的拍攝資金問題。而且待在實驗中心的一個月時間還讓羅勃羅里葛茲得以隔絕外界俗務干擾,專心提筆創作劇本,閒暇時則跟其他實驗同伴們一起看租來的錄影帶作參考,稱得上是一舉兩得。兩個月後,他帶著寫好的劇本、口袋裡塞滿著藥物實驗而得來的鈔票,以及一台跟朋友借來的十六厘米攝影機(他甚至還不太會用),踏上了前往墨西哥的旅程。
羅勃羅里葛茲的遊擊隊式拍攝風格首重就地取材、隨機應變。不像多數導演是先寫下劇本後再去尋覓符合劇本意象的演員、場景跟道具,羅勃羅里葛茲則是反其道而行,先看手頭上有什麼現成材料,如果買不起再跟身邊友人商借,最後才依據這些隨手可得的事物道具來拍攝電影,如此一來便不會反被道具成本所限制。
他說:「一但你開始花錢,就再也停不下來了。」所以《殺手悲歌》拍攝時不但沒有使用場記拍板,全是由演員親自用手指在鏡頭前標記該場戲的編號,片中更改用兩百瓦的桌燈取代專業燈光器材來打光。同時他也沒有使用所費不貲的軌道攝影機,而是由導演本人手持攝影機、坐在輪椅上讓人推來推去,以模擬軌道攝影機的鏡頭效果。為了節省電影底片,他在多數場景中都只採用長鏡頭一鏡到底,拍攝過程中他不斷自己移動更換攝影角度,再事後透過剪接將長鏡頭整理濃縮,藉此呈現出宛如多機拍攝般的豐富視覺畫面。也因片中劇組除羅勃羅里葛茲以外便無他人,凡事自己親力親為之下既能磨練實務經驗,也同時省去了許多跟工作人員溝通解釋的功夫。
而片中的監獄場景則是商借當地真正存在的監獄實地拍攝,獄警們也都同意親自下海客串演出,讓羅勃羅里葛茲一舉省下了雇用演員及租借戲服的費用。就連片中的反派黑幫老大一角,都是由他待在實驗中心時所認識的另一名「白老鼠同伴」所演出,主角則是由出資夥伴與製片Carlos Gallardo兼任,而其他不重要的角色則是臨時抓路過拍攝地點的當地人來客串。而當有兩名墨西哥在地記者出面反對《殺手悲歌》在他們的家鄉拍攝時,面對突如其來的反對聲浪,羅勃羅里葛茲則當機立斷決定讓記者們在片中客串兩個小角色,順利將這一場抗議風波消弭於無形。
電影裡頭所使用的道具機關槍看似逼真,其實多半是使用水槍充數,加上彈殼掉落一地的畫面,再於後製剪接階段配上機關槍橫掃的音效,看在觀眾眼中倒也似模似樣。電影一開始拍攝時原本是使用真實槍械來發射空包彈,然而槍枝卻不像專門設計用於拍片的道具槍那麼管用,在拍攝中頻頻卡彈,羅勃羅里葛茲腦筋一轉之下才想出這變通之道。而片中所使用的槍擊血漿道具(Squibs),說穿了也不過只是把血漿裝在保險套裡而已。
更有甚者,全片外景都在兩條街內拍攝,以免因路途來回奔波而耗去太多汽油錢,羅勃羅里葛茲窮極生智、不因小成本而綁手綁腳的臨機應變本領由此可見一斑。最終《殺手悲歌》不僅順利如期在兩週半內完成,七千美金的製作費用更比他原先估算的九千美金來得大幅降低。統計下來他更發現,除去底片、沖洗、轉帶、剪接費用不算的話,他實際上只花了區區六百美金就拍完自己的長片處女作──而當時的好萊塢光是製作一支預告就要花掉兩萬至三萬美金──其成本實在低廉得令人撟舌不下。
得知電影幕後來龍去脈再回頭去審視《殺手悲歌》,觀眾將驚豔於在如此克難的環境條件之下,年輕時的羅勃羅里葛茲居然還能用無比創意去一一克服不利的外在限制,說故事的起承轉合安排得極其沉穩嫻熟、鏡頭銜接流暢無比,絲毫不見生澀之感。在成功營造出山雨欲來、殺機四伏的緊繃氛圍之餘,更利用大量音效交錯堆疊出詼諧與懸疑兩種迥異色彩。
然而羅勃羅里葛茲一開始打的如意算盤卻落空了。1991年底他帶著完成後的電影啟程前往洛杉磯,四處向專攻西班牙語錄影帶發行的片商兜售《殺手悲歌》,片商提出的條件卻始終無法讓他滿意。借住在朋友家兩週、盤纏又即將見底,出於絕望之下,他從電話簿中查到了主流娛樂經紀公司ICM的電話而主動上門毛遂自薦,沒想到從此扭轉了他一生的命運。
旗下導演包括伍迪艾倫、波蘭斯基等大師的主流經紀公司ICM當下主動追逐羅勃羅里葛茲,讓他簽下了一紙經紀合約不說,《殺手悲歌》的試看帶更在哥倫比亞、環球、米高梅、迪士尼、派拉蒙等好萊塢頭號強權內部瘋狂流傳,紛紛將他與吳宇森及義大利通心粉西部片大師塞吉歐李昂尼(Sergio Leone)相提並論。這名年僅二十三歲、名不見經傳的墨西哥後裔小夥子,頓時成了好萊塢最熱門的話題,三星電影(如今隸屬索尼影業旗下)更出機票錢並專程派禮車至機場接送,迪士尼等其他八大片商也跟著如法炮製,全只為見上這名初出茅廬的新秀導演一面!
好萊塢為了爭奪這名新秀導演而爆發了一場搶人大戰,就連當時的迪士尼片廠董事長、日後出走與史蒂芬史匹柏創辦夢工廠的好萊塢巨頭傑佛瑞凱森柏格(Jeffrey Katzenberg)都出面斡旋,最終哥倫比亞以一紙優渥的專屬編導合約而贏得羅勃羅里葛茲落腳。這樁合約一舉登上了好萊塢業界新聞Variety綜藝報的頭版──當時聲勢如日中天的女星茱蒂佛斯特也才只能登上第三版──《沉默的羔羊》導演強納森戴米(Jonathan Demme)、《銀翼殺手》攝影師Jordan Cronenweth也紛紛主動打電話表示想要跟他合作。
《殺手悲歌》也一路打入鼓勵美國獨立電影的日舞影展而一舉摘下觀眾票選獎,並隨之斬獲獨立精神獎最佳處女作獎。在日舞影展上,羅勃羅里葛茲也因此結識了前一年同樣才在此地以處女作《霸道橫行》大放異彩的同輩導演昆汀塔倫提諾,兩人臭味相投之下就此結為莫逆之交。昆汀塔倫提諾曾多次在羅勃羅里葛茲執導電影中客串演出,並在《萬惡城市》中插花執導其中一場戲,兩人也合力執導過集錦式電影《瘋狂終結者》、兩部連映的《Grindhouse》等片。羅勃羅里葛茲日後更將《殺手悲歌》從發想源起、藥物實驗集資、實地拍攝、剪接後製到好萊塢搶人大戰的經過寫成〈Rebel Without a Crew〉一書,藉此教導後輩年輕影人不要為預算所限,盡情揮灑創意去拍攝低成本電影。
《殺手悲歌》(及衍生著作〈Rebel Without a Crew〉)的成功經驗不僅造就了日後享譽國際的商業大導,同時也鼓舞了無數同世代有志於電影的年輕人:如果你想拍電影,不需要昂貴的器材道具、赫赫有名的演員、龐大劇組工作人員或巨額拍攝預算,只要籌得七千美金、拿起你的攝影機,你也會是未來打進好萊塢的知名導演。羅勃羅里葛茲的傳奇發跡史也直接影響了九零年代美國獨立電影運動的蓬勃發展,《黑金企業》導演保羅湯瑪士安德森、《燃燒鬥魂》導演大衛O.羅素、《瞞天過海》導演史蒂芬索德芬等都是該時期崛起而獨領風騷的佼佼者。
而這一切全都是發源自一部全由西班牙語發音、劇組只有導演一人、僅以區區七千美金拍攝而成的超小成本電影,《殺手悲歌》。
【文/Quiff 】
VIDEO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