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OOKER電影網> 專題直擊 > 【危機倒數】倒數計時電影大彙集(一):開山祖師
【危機倒數】倒數計時電影大彙集(一):開山祖師
2013-06-17 作者:iLOOKER網編輯

 
當今最吸引全球觀眾的電影,基本上都是強調影音效果的好萊塢大片,這當然是電影的一部分。但是在很早之前,尤其是經典好萊塢時代,吸引觀眾的並非是視覺奇觀,而是其他與電影運作的機制、戲劇的本質有關的元素。其中有一個屢試不爽的手法——「最後一分鐘營救」,即使在今日仍然佔據著電影創作手法的重要位置。簡單來說,最後一分鐘營救就是透過反復的平行蒙太奇手法,製造敘事的緊張懸疑,直至時間的最後一刻才解決問題。

當然,最後一分鐘營救僅僅是一種手法,好萊塢多年來還有一類特別拿手的電影——「倒數計時」電影。出現最後一分鐘營救手法的不一定必然是倒數計時電影,但倒數計時電影必然會利用最後一分鐘營救手法。近年影視圈最知名的一次運用,是紅透半邊天的電視影集「24反恐任務」。這齣影集的每一集都以一個小時、60分鐘的時間為限,將倒數計時的緊張懸疑發揮到了極致。

本次專題直擊將近年來出現的各種倒數計時電影做了類型上的區分,藉著再度回顧的方式,幫助影迷讀者再次重溫那轉瞬即逝的一次次高潮。


開山祖師

說到倒數計時的電影,就必須提到大衛格里菲斯(D.W. Griffith)。這是好萊塢真正的開山祖師,電影巨人。在格里菲斯之前,好萊塢的電影始終處於「視覺奇觀」的階段,與看哈哈鏡沒有本質的區別。但在格里菲斯手裡,電影終於成為一門可與小說並駕齊驅的通俗敘事藝術類型。

格里菲斯的電影在敘事方面的貢獻很多,在此只提一種,就是被稱為「最後一分鐘營救」(Griffith's last minute rescure)的敘事手段。這種手法是將各條敘事線索平行展開,不斷的利用蒙太奇加快節奏,直到最後高潮時才將營造的衝突、懸疑解決。這種手法也並非格里菲斯憑空想像,他主要是參考了狄更斯的小說手法。

在1908年的《The Fatal Hour》中,格里菲斯首次使用了最後一分鐘營救的方法。利用平行剪輯的方式,來不斷的交叉敘述兩個故事。這種手法讓當時的美國觀眾大為驚異。在這之後,格里菲斯不斷改進,將這種平行剪輯的手法用在並非高潮結尾中,平行敘述的也不只是兩個故事。下文所要提到的《一個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1915)、《黨同伐異》Intolerance(1916)就是集倒數計時、「最後一分鐘營救」大成者的兩部電影,這也是兩部奠定了好萊塢經典敘事的電影。
 

《一個國家的誕生》以兩條平行線索展開,男主人公Ben Cameron和女主人公Elsie Stoneman從小青梅竹馬,情愫暗生。後來美國內戰爆發,Stoneman的父親擁護北方,Cameron卻回到南方老家,從軍參戰。戰爭結束後,Stoneman的父親統領國事,他派遣黑人林奇前往南方招募黑奴參與政治選舉。結果林奇卻假公濟私,建立了自己的黑人王國,直至後來,Cameron的妹妹被殺,連Stoneman的父親都被扣押,Cameron與Stoneman的感情也出現了裂痕。最後時刻,Cameron率領3K黨出擊,徹底粉碎了林奇的獨裁王國。

從意識形態角度而言,《一個國家的誕生》非常的政治不正確,正面角度塑造3K黨,將黑人描寫得一無是處。但就敘事角度而言,這當之無愧的是一部好萊塢經典敘事的開山之作。影片總共使用了三次最後一分鐘營救技巧:營救Cameron家族的女兒Flora、「忠誠之人」營救被逮捕的Cameron父親、3K黨營救Cameron一家。

這三次營救即使今日來看,仍舊緊張、刺激不已。尤其是最後Cameron營救Stoneman的那場戲,3K黨、黑人的場景在同一時間不同時空內交替閃現,不斷將敘事緊張度提升,直至最後高潮的到來。這種手法成了之後幾乎所有好萊塢大片結尾的金科律令。

《一個國家的誕生》其實也是好萊塢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大片,片長190分鐘(這之前的好萊塢電影都不會超過60分鐘),首輪放映便取得了1000萬美元的票房。
 

《黨同伐異》(又譯《忍無可忍》)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個國家的誕生》的升級版(片長達到了210分鐘)。原本兩條線索的故事擴展到了四條線索。全片主要是一個現代故事配搭以三個歷史故事。現代故事講述1914年的美國工人罷工失敗,一名剛出獄的工人被當作殺人犯再次入獄,後來真正的殺人犯良心發現,向工人妻子坦白,妻子在最後時刻從絞刑架上救下了丈夫。歷史故事一個是來源於〈聖經〉的基督受難,一個是1572年法國天主教徒對新教徒的大屠殺,還有一個是西元前539年古巴比倫國的陷落。

四個故事的敘事,為格里菲斯的蒙太奇實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揮空間。影片前前後後不斷來回的交替剪輯,直至結尾處的最後高潮:轟鳴的火車、奔馳的汽車、劊子手練習行刑方式、巴比倫城內喧囂的舞蹈、青年工人被執行死刑前的表情、居魯士部隊推進的節奏、新教徒回家營救未婚妻……這一切營造出了最後的懸疑:妻子是否會被屠殺、青年是否會被處死、巴比倫是否會陷落。最後的結局是青年在劊子手企圖割斷繩索的一剎那,被營救了出來。

《黨同伐異》在票房方面遠不如《一個國家的誕生》,可以說是一次慘敗。但影評界一致叫好。它被認為是「唯一的賦格曲」。被認為是影史第一位重要影評人的Theodore Huff教授,把此片比作唯一可與貝多芬「第五交響樂」、米開朗基羅壁畫媲美的電影作品。Roger Ebert認為,「當代觀眾也許會被三個半小時片長的電影嚇倒,但《黨同伐異》是絕對的例外,因為『最後一分鐘營救』的魅力是超越時間的」。《黨同伐異》的這種蒙太奇處理方式,也成為了後來蘇聯艾森斯坦等人蒙太奇理論的重要文本支撐。
 
目前沒有相關電影
目前沒有相關文章
上則:【危機倒數】倒數計時電影大彙集(二):限時任務型   下則:乍明乍暗,楊德昌的電影世界
聯絡我們
粉絲團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