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果出任務》有雷影評心得|真實國際大事件改編,找出最好的壞選擇!
《亞果出任務》(Argo)這部電影是從1979年的伊朗人質危機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由導演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t)自導自演的政治劇情片,於2012年上映。
在伊朗人質事件之前,伊朗與美國的關係便已陷入緊張,最主要的原因為伊朗頻繁更替的政權,而頻繁更替政權背後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便是美國的介入。1950年,伊朗結束了長達2500年的伊朗王政權,由人民選出第一任總理穆罕默德‧摩薩台(Mohammad Mosaddegh),他是一名非宗教的民主人士。他將原本由美國和英國控制股份的石油公司國有化,將原本就屬於伊朗人民的石油還給他們,也因此他在1953年便被美英廢黜,美英也另立了禮薩.巴勒維(Reza Pahlavi)為國王。
這位國王非常的奢侈,甚至可說到了酒池肉林的程度,人們變得很貧窮、飢餓,而國王也用殘暴的內政警察統治國家,開啟人們恐懼又痛苦的時代,他也開始了西化伊朗運動,這激怒了大部分較傳統的伊斯蘭教什葉派的人民。1979年伊朗人民推翻了這個國王政權,被流放在外的魯霍拉‧穆薩維.何梅尼(Ayatollah Khomeini)便回國統治伊朗。而政權的更替也造成伊朗國內動亂。伊朗事件的導火線是禮薩.巴勒維尋求美國給予他政治庇護,這激怒了人民,伊朗年輕人便走上街頭,要求美國將他遣返回國,接受審判。
1979年,伊朗人質事件的開端為在伊朗首都德黑蘭爆發的學生街頭抗議運動,這部片便是以德黑蘭內的美國大使館被數百名伊朗平民強行闖入作為開頭,他們挾持了數十名美國外交人員與平民作為人質,不過在混亂中,有6名美國人逃出大使館躲進加拿大大使家中。美國當局陷入混亂,而中央情報局一名派遣員東尼.門德斯(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t 飾)也參與救援人質計畫當中,他也了解,那6個人很快會被找到,而被找到後他們很有可能直接被公開處決,也因此他們需在緊迫的時間內想出最可行的方法,但當時有太多的限制條件,讓他們只能從計畫中找出最可行的辦法執行,他們甚至還想過送六台腳踏車過去,讓他們在冬天騎300多哩離開伊朗。但最後,他們為了人質救援,籌畫了一部假電影的劇本,以要到伊朗勘景的名義,展開救援行動,準備將那六人混入劇組中,帶出伊朗。
《亞果出任務》這部電影的英文片名《Argo》,便是當時東尼為了他們要拍的那部「假電影」取的名字。Argo一詞源自於希臘神話中的一條船阿爾戈號,這條船由伊阿宋等希臘英雄在雅典娜幫助下建造而成,而英雄們當時便是搭乘這條船,經過重重阻撓之下,還是成功取得金羊毛,完成任務。
這部電影使用動畫說明伊朗的歷史背景與伊朗人質事件發生的原因,越遠古的歷史使用了越抽象的畫風,越近代則使用了越寫實的畫風。事件發生原因使用動畫搭配照片能讓人清楚了解來龍去脈,而電影開始的第一幕,便是在伊朗的美國大使館外,房屋上有人燒著美國國旗,樓下許多的人高舉各式各樣的訴求與口號的畫面,讓人感到具有震撼感與真實感。
在電影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劇情是,當時東尼進入到德黑蘭後,美國當局便阻止他們的行動,原因只因若中情局人員與6人質在海關被發現是他們假的劇組人員,會是國際一大笑話。而若發現6人在伊朗境內被處決,會是國際一大憾事,被譴責的對象則會轉由伊朗承擔。很難想像這會是一個以人權為上的國家會做的事情,將國家顏面看得比六條人命重要。
雖說這部片很符合當時事件的來龍去脈,也非常的精彩,但有些值得深思之處。如同電影中協助東尼的電影監製人雷斯特·席格所說的:「歷史從鬧劇中開始,卻以悲劇結尾。」(History starts out as farce and ends up as tragedy.),雖說當時數以百計的伊朗人直接衝進美國大使館,甚至還挾持了無辜的人,真的不是理性的行為,但事件的背後,往往也有著他們的訴求,如果有能夠和平解決的方法,或許他們也不會有這樣的「暴行」,只是很多時候,若較非主流的人群使用和平的方式表態,很多時候,他們的訴求是被聽不到的。他們或許已經挨餓了很多年,生活都快過不下去才會有此舉,但悲哀的是,他們若用了所謂的「暴行」想要達成目的的話,大家也只會想起他們所做的「暴行」,並認為他們相對的「不文明」,或許從其他角度來切入,會有不同的想法。
這部片電影對於美國角色的刻畫中加入了較多家庭、小孩等元素,與他們籌畫整個過程的樣態,很容易讓人對他們感同身受,但或許是伊朗人因為並非電影中的主角,也或許是事件切入點的關係,較難看見他們基層人民最深的無奈,只看出他們如同沒有法治一般的行為,這是較可惜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