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說起來,續集電影其實並不能夠稱之為一種「類型」,它其實是比類型更類型的類型集合體,套句《驚聲尖叫2》片中自我解嘲的經典名言:第二集一定會死更多人、死狀更慘!於是,在這樣的鐵律之下,一部成功的的續集電影必定包含了它前身的「菁華」且加以發揚光大──動作片的續集一定要打的更精采、諜報片的續集一定要任務更艱鉅、喜劇片的續集一定要笑點更誇張、恐怖片的續集一定要讓你嚇得魂飛魄散。
奠基於電影的商業生產模式之下,就某種層面而言,一部電影會有續集,當然是因為有了轟動而賣座的第一集,在商言商的片廠老闆於是順水推舟的循第一集的製作模式,加以再生產:同樣的主角/明星或同樣的劇情公式/模式,讓影片滿足了觀眾的需求與想像,也順便賺進大把鈔票,然後開始拍第三集、第四集……一直到觀眾厭煩、票房盛況不再為止。因此,續集電影也就如同類型電影一樣,成為觀眾與片商之間共犯結構下的產物,而兩者之間的鏈結關係甚至更為強烈。 基本上,續集電影最主要的操作模式,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1. 人物的延續︰ 對一般觀眾而言,看續集電影最大的樂趣或許是某種窺私的快感,就像聽完了白雪公主的故事,會忍不住想知道後來白雪公主有沒有變成黃臉婆?白馬王子如何度過他的中年危機?雖然或許不一定會讓觀眾看到電影裡打倒了壞蛋的神勇英雄,後來在賣蚵仔麵線,但是重點是︰一旦創造出了經典人物之後,同樣的主人翁就開始了它在「集」於「集」之間的旅程,就像是○○七永遠的諜報獵豔之旅、黃飛鴻永遠的武鬥之旅,只要觀眾想看,他們就會繼續演下去。 2. 模式的再現: 劇情模式的循環重複,也成為續集電影製作的主要特性,不論是主角的遭遇、情節的鋪排,類似的情境不斷在每一集重現,形成另一種神話化的模式再現,主角或許不是同一個薛西弗斯,卻重複同樣推石頭的命運,例如《學校有鬼》系列中一間間鬧鬼的學校和遇鬼的師生,只要電影繼續賣座,就會有新的學校和同學遇見鬼。 有趣的是,回顧日、港、台三地的經典續集電影,我們不難發現不同年代與社會文化的滋養醞釀,讓續集電影在滿足觀眾「看」的需求之外,也提供了一窺隱藏於通俗表象背後的主流意識形態的機會,因為這些不斷滿足當代觀眾喜好的續集電影,以票房成績直接迎戰觀眾的品味,一旦落敗、旋即淘汰,如何能有機的、隨時添加新的元素,與社會脈動的發展息息相關,也讓這類電影成為探究大眾文化的最佳時代性指標,像是一面觀看社會的哈哈鏡,將不同世代的逃避、焦慮與期待潛藏其中,在有意無意中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