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諜魂》 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
年代:1965/英國
導演:馬丁瑞特(Martin Ritt)
改編自著名諜報作家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的暢銷小說。故事發生在1960年冷戰對峙白熱化的年代。男主角英國間諜艾歷克利瑪斯長年蹲守在西柏林從事間諜工作。在見證了潛伏在東德的同事被東德邊防士兵擊斃的慘烈事件後,艾歷克回到了英國情報部門,接收了極為機密的終極間諜任務。為了打入東德敵人內部,艾歷克故意暴露自己的弱點,甚至是最為墮落的一面,這可以間離東德情報機構頭目穆恩特與手下費德勒的關係,兩人的關係一旦被破壞,之後的一連串破壞工作便可得心應手。不過在越發撲朔迷離的雙重間諜的面具的掩護下,艾歷克猛然領悟到自己不過是一顆微不足道的棋子。他內心的道德防線漸漸鬆垮,善與惡的界限日益模糊。
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裡寫到:「馬可波羅描述他旅途上經過的城市的時候,忽必烈不一定完全相信他的每一句話,但是韃靼皇帝聽取這個威尼斯青年的報告,的確比聽別些使者或考察員的報告更專心而且更有興趣。」《冷戰諜魂》中,當利馬斯向費德勒描述他在柏林的間諜工作時,費德勒也不一定完全相信利馬斯的話,否則他是不會不厭其煩的對同一個問題問了一遍又一遍,以期從不一致的答案中,探測出利馬斯的謊言。雖然影片中譯名之一為《柏林諜影》,故事卻主要發生在倫敦和海牙,涉及到柏林的只有開頭和結尾一部分。大部分關於柏林的印象,都出自影片中的角色之口,最終,在觀眾的眼裡,柏林是一座看不見的城市。而所有關於柏林的影像,導演馬丁瑞特都把它定格在柏林圍牆上。柏林圍牆才是這部影片真正的主角,影片讓觀眾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柏林圍牆——這堵橫隔於東西方之間的壁壘——的內部結構:纏繞的鐵絲網,雨水中閃亮的地面,一層層的障礙物,一排排的崗哨,一盞盞靜默的路燈,還有那些看似漫不經心實則緊張不安、蓄勢待發的哨兵,一切都奠定了《冷戰諜魂》的基調,不似007那樣的火爆刺激的槍戰間諜片,而是一場智力交鋒的心理戰。《慾望之翼》,天使達米爾就是在柏林圍牆下為自己所愛的人而降落凡間,在《冷戰諜魂》中,柏林圍牆卻是利馬斯和自己愛人的死亡之地。
再來說說影片的整體氣氛,這是一部充滿了強烈懸疑味道的間諜片,可以說整個故事就是一個大謎團,但導演馬丁瑞特不是希區考克,懸疑並非他唯一的終極追求。他拍攝這部電影的目的還是為了還原當年那個冷戰年代的氣氛。在那個充滿著強烈身份政治衝突的世界中,所有的他人都是不值得信任的,冷酷,猜疑,背叛,是人與人之間最本質化的真實關係。雙重間諜甚至三重間諜都在這樣一個極端殘酷的競爭化的世界中生存著。對國家,對意識形態的效忠,也許在起始階段還存在一些意義,但漸漸的隨著身份的永無止境的漂移,所有的一切意義都開始變得虛無起來。影片中的主角艾歷克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臺詞,是為間諜下的定義,「一群骯髒的混蛋,酒鬼,同性戀,小人物,偷情的丈夫,玩印第安遊戲的公務員。」這也是整部電影沒有出現真實化、或者說實體柏林的原因,這座構築起間諜世界壁壘的城市,其實早已成為一頭巨大而難以辨認的精神怪獸,每個間諜的心中,甚至生活在兩個世界的所有人的心中,都能感受到這頭巨大怪獸的存在。「柏林是一道歷史之痂,傷口雖然結痂,但它依然存在,只有時間的力量才能徹底將之癒合,修復。我希望未來的觀眾在觀看完這部電影後,能夠對柏林有一種別樣的認識,這不是一座簡單的適合觀光遊覽的城市。這是一座歷史之城。充滿了滄桑的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