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溫凱
《單身動物園》的故事架構建立在一個虛幻奇想的社會框架中,在這個世界裡,所有單身的人都會被送到一間旅館,以單身的罪名來行配對之實,在四十五天內若是沒有找到伴侶,就會強制變成動物。姑且先以「失去愛」的罪名來起訴好了,那麼電影中大方向的命題就出來了-若愛可以用條例來約束,能用罪名來起訴,並且還要別人來檢視、審查你我的愛情是否合格,那這樣的愛,會變成什麼樣?
這樣的問題在一個超大的奇想社會體制下來探討,於是在單身有罪這樣的前提下,在旅館內更加宣導有伴的好,貶低單身的價值,提高性慾,但卻又病態的無處發洩,並且在這樣的體制下,影片中以各種令人發笑的例子及演出讓大家覺得不合理到好笑,甚至更進一步地獵捕森林裡單身的人來延緩自己四十五天大限的到來,這樣對單身壓迫的意識形態甚至是用行動來迫害,在我們所處的現實社會中也是存在的(我認為一樣暴力與荒誕),我們無一不是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有意無意的讚揚成雙,而且更進一步的詆毀落單,在觀影的過程中,不斷讓我思考的是電影中的社會跟我們現實中的社會對於單身的看法是否重疊,很明顯的,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於是在體制下,亦即在城市或是旅館中,每個人都在找尋另外一半,深怕自己真的成為了單身罪名的犧牲者,在這樣有壓力的條件下,尋找與自己「相同」的另一半便成了大家認為配對的前提,也是最佳的配對方式,因為是最方便也最快速的,人往往非常容易接納與自己相同的人,這可能是所有人膚淺的通則吧,流鼻血的堅持要找到流鼻血的,內心冷酷的也要找到內心冷酷的,但是愛最「困難」的地方往往是包容與接納「相異」,唯有接納與包容「相異」,愛才有可能完整,人本身就是全然不一樣的個體,變成另一半,或是一昧迎合另一半,從來不是解決方法,在旅館內(體制下)不健康的配對思維,正是導演另外要闡述的,於是最後男主角配對失敗,逃離了旅館,逃離了體制,往反抗城市、旅館的森林裡前進。
在森林裡,這群反抗軍看似在反抗體制,但一樣的,在森林裡一樣是極端的集權,抑止感情、扼殺戀愛的自由,連調情都不允許,一樣是對單身者的迫害,兩個極端的體制下再再顯現出這社會的病態發展,並且衍生出不健康的配對模式與價值觀,社會建立於杜絕愛情跟強求愛情的價值觀下,我們在《單身動物園》中也看到了是有多麼的好笑與不堪。
不得不說導演尤格蘭西莫的編導功力,從之前《非普通教慾》裡以黑色幽默且荒誕離奇又超出現實邏輯的方式來衝擊父權教育體制,到這次《單身動物園》的砲口則是對準了社會體制下變質的愛。以大環境來抨擊現代人的愛情觀(為配對而配對的思維),再以現代愛情觀的謬誤來反諷大環境的走樣,這樣的闡述是一層一層包裝好的,並不會雜亂無章,且非常有敘事張力。導演擅以這種遊走在現實邊緣中的敘事模式來表達現今的社會議題,或許正也是這種誇張奇誕的方式,才正能讓我們看清平常被蒙在思想底下的我們吧。
最後,所有的愛情都不應該是強迫性所衍生出來的情感模式,於是最後一幕值得大家玩味的地方出來了,在女主角(瑞秋懷茲)瞎了眼之後,同樣的要求男主角(柯林法洛)要把眼睛戳瞎,只為了那病態膚淺的「相同」配對模式,並且冷冷地說道:「其實只有一開始不一樣,之後習慣了就還好。」或許在前面的例子,強迫自己流鼻血或是假裝自己很冷酷,我們尚可以接受,但最後導演丟出爆炸性的例子來思考,若是把自己戳瞎,你要不要?
於是電影最後我們並沒有看到柯林法洛真的戳下去,畫面只留在瑞秋懷茲身上,這樣的結尾算是留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來讓大家思考,思考的點是:為了愛,你願意這樣犧牲嗎?亦或是呼應到之前所說的,「相同」的愛不會是解決方法。
每個人的答案或許不同,但我想看完《單身動物園》後,導演的答案呼之欲出,我的答案也隨著《單身動物園》這部片,更加堅信不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