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珊娜畢爾(Susanne Bier)是近年引發國際注目的丹麥新浪潮女導演裡的代表人物。在進入國立電影學院導演系之前,她就已經在耶路撒冷唸過藝術設計、在倫敦學過建築,豐富的學經歷和世界觀,讓她的作品除了女性導演特有的細膩以外,還有寬廣而深刻的視野,因而大受好評。
蘇珊娜畢爾拍過多部逗馬電影,保有一貫簡鍊而真實的精神,始終瞄準平凡人的深刻情緒,引發共鳴,不流於濫情。她先在耶路撒冷唸過藝術設計,又在倫敦學過建築,才進入電影導演系。作品除了女性特有的細膩之外,更融合了不同藝術領域的觀點,以及國際視野的縱深。
蘇珊娜的第一部電影作品獲得慕尼黑電影學院的最佳影片首獎,更讓專門製作藝術名片的英國第四頻道破例發行。她的作品有:《佛洛伊德不在家》Freud’s Leaving Home、丹麥有史以來第五大賣座片《獨一無二》The One and Only、《變奏曲》Brothers、《窗外有情天》Open Heart,確立北歐第一女導演的聲勢與地位。她的作品除在丹麥境內斬獲多項大獎之外,也是國際影展的常勝軍,包括日舞影展、多倫多影展、鹿特丹影展等。
導演的話
對我而言,出席奧斯卡典禮讓我覺得自己像是個參加晚會的公主。大家絕對無法想像,對丹麥這樣的小國而言,被奧斯卡提名是件多麼重要的事!正因這非常的重要,也就感到自己擔負著更重大的責任。這和其他不涉及國家榮耀的電影獎項提名是不一樣的,這代表著,我們拍的故事終於受到世界的關注了。贏得奧斯卡獎對《更好的世界》意義也非常重大,讓丹麥電影可以被貼上高品質的標籤,曾經默默無聞的丹麥片,就此突然間揚名世界。
《更好的世界》是跟我的編劇安德斯托馬斯延森(Anders Thomas Jensen)合作的第五部電影,儘管電影都是比較嚴肅的主題,但我們總是在合作中玩得很開心,你會發現這就是某些人和某些導演之間的化學作用。很有趣的是,我們剛認識的時候是想要拍喜劇的,都過了十年還沒開始拍,我們都是從「來拍個喜劇吧」開始,但最後總會跑回嚴肅的議題。
《更好的世界》是要探討當我們試著要像掌控個人生活一樣的掌控這個社會時,會面臨到的種種界線。它點出了一個議題,究竟我們「先前的」文化素養是否可做為一個更好的世界的典範?還是毫無法治可言的混亂,其實早已潛伏在我們文明的社會之下。在混亂無章的世界裡,我們能否置身事外?還是早已步履蹣跚地走在混亂的邊緣而不自知?
這不是一個政治性的電影,而是關於道德和基本人性價值的電影。我想探討父母和孩子,以及脆弱的丹麥社會。讓事物失去控制,暴力突然爆發是很容易的,但有時正派、合乎禮儀的行為舉止對人而言,卻是很難做到,這就是我所想探討的陰暗面主題。電影的主題就應該面對這個易碎的理想社會,這對我而言非常重要,因為這個社會處處看起來都是那麼的美麗。我設定的世界不只是哥本哈根,而是比這個更廣大的世界,我想拍出真正讓世界重視的故事。
我認為如果你想傳達些什麼給觀眾,而且是個重要的議題,就像《更好的世界》一樣時,你不能讓他們在走出戲院時感到窒息,你必須用某種方法把重要的主題傳達給觀眾,但你也必須給觀眾注入希望。我總是相信希望,相信只要做對的事情,世界就會變得更好,而最重要的是,我們要開始做對的事情。有時候你會感覺快樂的結局是不恰當的,但我覺得這部電影的結局是非常真實的。我堅信這部電影探討的內容是真實而值得深思的,探討了許多重要的議題。我希望這能鼓舞並啟發你們,就如同電影啟發了我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