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於美國加州三藩市的市中心,在哥倫布街與百老匯街交界,是一座兩層高的小房子,金黃色的牆加上髹黑色的窗框,乍眼看來有點破落的書店「城市之光」,是由詩人費林加提與出版商彼得馬丁於一九五三年合開的,店名典故取自卓別林的電影,欲以小人物之姿對抗冷酷的大世界。馬丁不久後退出書店經營,便由費林加提一人獨力支撐。
一九五零、六零年代,費林加提以文會友,吸引了一批氣味相投的文藝青年,包括〈在路上l〉作者凱魯亞克、〈Howl〉詩人艾倫金斯堡等人,並替他們出版作品,漸漸的「城市之光」成了眾人聚集之處。這所書店在五零到七零年代,從藏書到出版,都一直扮演三藩市文化領導者的角色,如五零年代的文藝復興,六零年代的反建制反越戰,七零年代的嬉皮大麻文化,到八、九零年代的性解放與同性戀合法化,都與「城市之光」書店息息相關。五十年來,「城市之光」曾兩度歇業,但都因為政治因素而非營運不善,第一次是抗議一九九一年的波灣戰爭;另一次則是今年,在對伊拉克戰爭開打後,書店特別選一天拉下鐵門表達反戰。
「城市之光」一共經歷過三次破產危機,也曾因出版和出售所謂「淫穢讀物」而遭到起訴,但費林加提都因為朋友和讀者的支持而度過難關,每次的官司不但未拖垮書店,反而讓書店名氣愈響,更樹立起捍衛言論自由的形象。由於書店空間有限,「城市之光」讓店員決定哪些書可以有庫存,結果常是犧牲掉暢銷書,例如書店的檯面上就看不到一本〈哈利波特〉。過去十年來,美國許多小型獨立書店一家家倒掉或遭併購,但「城市之光」卻能安然度過風暴,除了讀者的支持外,舊金山市也將它視為城市資產,如今它還被指定為「文化地標」。
動畫設計:艾利克杜克
艾利克杜克(Eric Drooker)成長在美國最繁忙的紐約曼哈頓,繪畫作品經常曝光於紐約客(The New Yorker)、國家(The Nation)、村聲(Village Voice)、新聞周刊(Newsweek)、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等知名雜誌,並出版〈Flood! A Novel in Pictures〉、〈Blood Song: A Silent Ballad〉等繪本,尤其〈Illuminated Poems〉更是他為艾倫金斯堡〈Howl〉詩作所繪製的繪本。
杜克的繪畫作品,承繼比利時表現主義藝術家麥綏萊勒(Frans masereel)衣缽,宛如一首沒有任何文字得以述說的抒情詩歌。普立茲獎作家阿特史匹格曼(Art Spiegelman)曾在紐約時報評論杜克的作品:「繪本作家向來擅長對政治與社會現象進行批判和嘲諷,而杜克謹守著這項鐵則。」繪本作品〈Flood! A Novel in Pictures〉以聖經故事闡述人性泯滅之下的紐約,〈Blood Song: A Silent Ballad〉則從一個田園世界轉移至現代化大都市,進而探索自然與社會在個體之間的角色定位。Andrew Arnold也在時代雜誌盛讚他這本〈Blood Song: A Silent Ballad〉:「杜克延續麥綏萊勒深刻的民主主義創作性,透過人盡皆知的樸實語言,挖掘出普世皆通的深刻議題,而其創作中的精神及政治立場,更猶如傷心輓歌般無人匹敵。」
艾倫金斯堡在邀請杜克的繪畫作品,承繼比利時表現主義藝術家麥綏萊勒衣缽,宛如一首沒有任何文為他的詩作〈Howl〉繪製繪本之前,曾利用十多年的時間蒐集他的作品。〈Illuminated Poems〉也因此聯繫了不同世代所有具有遠見的人,就如同金斯堡所說:「我實在受寵若驚,一位新世代藝術家為我的詩作找到了軀體。杜克畫作中美妙且致命的幻覺,超越了現實世界中的政治焦慮,並也穩固了我們當前的美國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