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死角
[微雷影評]
▲《導演先生的完美假期》原文海報(圖/繁盛映畫)
自導自演的伊利亞蘇萊曼(Elia Suleiman)在本片中飾演一名巴勒斯坦籍的導演,為了籌措拍攝電影的資金,離開家鄉去到巴黎、紐約等大城市,雖然成效未果,但《導演先生的完美假期》顯然要拍的並不是碰壁的過程,而是蘇萊曼過旅途中的所見所聞,全片的對白極少,導演本人甚至從未開口說話,鏡頭傳達的僅是導演眼中所見的世界,但觀眾看見的是否也就等於導演所看見的呢?這點很令人玩味,對我來說世界上並沒有任何「中立的影像」,所有的作品都帶有作者本人的意識形態,但我同時也某種程度贊同「作者已死」這種說法,當作品完成的那一刻,作者本人已經退場,之後的見解都是觀者自行延伸出的想像。
▲《導演先生的完美假期》劇照(圖/繁盛映畫)
為什麼導演先生從來不說話?我給他下了「失語者」這樣的註解,如果說導演先生代表的是巴勒斯坦這個角色,其實也是挺合適的,巴勒斯坦長期以來國際衝突不斷,跟鄰國以色列關係緊張,甚至建國30餘年以來,國家身份也是到2015年才正式被聯合國承認,這樣的巴勒斯坦,在國際間是沒有多麽強硬的話語權的。導演先生的沈默是巴勒斯坦的現狀,他只能觀察、用眼睛和這個世界交流,等待也能和他人平起平坐的溝通的一日,這樣的窘境在身為臺灣人的我們身上、似乎也有一樣的症狀。
▲《導演先生的完美假期》劇照(圖/繁盛映畫)
「你的電影不夠商業化」、「你的電影不夠巴勒斯坦」這是導演先生被英美等國投資者拒絕時得到的回覆,巴勒斯坦從名詞轉變為形容詞,甚至可以以電影裡區區幾幕場景陳設,去量化層級和指涉整個國家,像是一個刻板印象化或是去脈絡化的過程。這是西方看東方的方式,充滿著西方帝國主義的凝視,可是那並不能代表真正的東方,如果我們甘心做強國眼中的巴勒斯坦人,那就變成自願成為去脈絡化過程中的一員,不去考究真正的歷史與文化,變成媒體或是強國思想之下的產物。
▲《導演先生的完美假期》劇照(圖/繁盛映畫)
《導演先生的完美假期》劇情也不一定要合著看,不如說是一段精緻的vlog,陪著導演先生走過一段又一段眼前風景。鄰居侵門踏戶的闖進家中果園,再笑笑著說「我這是在幫你照顧」這是真的照顧嗎、還是鄰居自顧自的以為?噴水池旁,一樣的陽光、一樣的空氣,椅子是眾人環伺的獵物,是珍貴稀少的資源,像是《哈利波特》中的金探子,是眾人汲汲營營追趕並會為此大打出手的東西,而誰是電影中那個搶不到椅子、緩步佝僂的老嫗?街上的人背著獵槍走來走去,究竟是為了保護自己、還是為了方便射殺鏡頭中沒拍到的他者?電影內無人死亡,但電影外的世界卻天天轟轟烈烈。
以上片段我做了許多聯想,但單純欣賞電影中的風光明媚也不是壞事,蘇萊曼要談論的其實是一個很嚴肅的議題,但不是以一種沉重的、壓迫的方式,帶著自嘲式的戲弄,試圖在幽自己一默及觀眾莞爾一笑的過程中,引導人們去想一些除了夢幻景框外、那些存在感更強烈的真實。
▲《導演先生的完美假期》劇照(圖/繁盛映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