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重磅單元美東再現
「想像式前衛:台灣1960s的電影實驗」十月登場
「想像式前衛:1960s的電影實驗」單元,在今年五月由台灣國家電影中心策辦的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aiw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 TIDF)中展出,影迷反應熱烈,海內外影評驚艷連連。本單元在文化部駐紐約台灣文化中心聯繫促成,及國家電影中心支持下,將於10月17日至21日在美國費城國際之家光箱電影中心(Lightbox Film Center)、與紐約經典電影資料館(Anthology Film Archives),兩大美東老字號電影藝術機構重現,國家電影中心紀錄片組組長,也是TIDF的策展人林木材將出席,為觀眾介紹這個專題誕生的始末。此次專題涵蓋16部短片、兩部劇情長片,絕大多數是未曾在海外曝光過的珍貴影像。
一九六零年代的台灣,政治環境仍威權壓抑,資訊因管制而無法自由流通,電影市場由量產的台語片、「健康寫實」文藝片主導,但仍有一群文藝青年,心嚮歐美如火如荼開展中的前衛藝術運動,在無法親睹西方作品的情況下,藉由大量譯介西方的劇作和電影追趕著這股潮流,並進而把對西方前衛的想像化為具體行動,著手進行自己的藝術實驗。
國家電影中心TIDF策展團隊耗時一年半,探索考據半世紀前台灣藝文青年的行動和創作,除了訪問當年參與這場運動的藝術家們,也詳細檢索翻閱當年以翻譯介紹西方最新藝術理念及哲學思想為旨的《劇場雜誌》,更把線索延伸到海外,聯繫當年與台灣往來的香港、西方藝文界人士,一一拼湊線索後,終於描繪出一九六零年代影像實驗的輪廓。
尋找並修復這一批半世紀來不曾曝光的影像作品已屬不易,策展團隊進一步考證確認當年曾經發表過,但如今已佚失的15部作品,加總起來,共整理出34部曾經在一九六零年代發表過的實驗影像作品,包括國家電影中心第一部自主修復的影片《上山》、公認台灣第一部具有現代意義的紀錄片《劉必稼》,以及當年曾遭禁演,今年在TIDF首度亮相後驚艷影評的兩部劇情片《不敢跟你講》及《跑道終點》。
林木材表示:「這些作品,以狹義的電影類型來區分的話,可以說有動畫、劇情式紀錄片、紀錄片、劇情片、錄像、實驗電影,其多樣性難以以單一名詞歸納。但從抽象角度來看,他們就是一股爆發的影像創作能量,與世界上其他電影運動類似,都具備高度的原創精神及先鋒性格,不屈就體制、勇於叛逆及與時代對話,在一九六零年代的特殊時空下,也可看作是當時現實的某種折射」,這些失蹤影片雖然「看不見」,即便僅是曇花一現,但就意義與精神上,應是這34部影片,共同組成了這個名為「想像式前衛:1960s的電影實驗」的單元。
林木材也認為,集體的呈現,說明了當時這股「電影浪潮」確實存在,是屬於青年的電影運動,也是屬於電影的實驗運動,作品們展現的多樣性,敲打著電影定義的邊界,也臨摹出屬於台灣的「現代電影」草圖。這些作品的重新出土與問世,將可與咸被認為充滿「現代/前衛/實驗」精神的一九六零年代文藝風潮進行對話與補充,並填補電影史的空白。
國際間對台灣電影的認識,普遍侷限於一九八零年代的新浪潮,對於之後的發展偶有零星介紹,至於新浪潮之前的模樣,則鮮有系統論述和觀察;此次「想像式前衛」在美東重現,當中有多部不曾在北美甚至海外曝光的珍貴影像,對電影研究者及影迷而言,這批宛如「出土文物」的作品,將會是場難得的藝術饗宴。
此次合作的紐約「經典電影資料館」及費城「光箱電影中心」均成立於1970年代初期,「經典電影資料館」由美國實驗影像教父級人物Jonas Mekas等人創立,是公認美國少數堅定支持實驗、前衛影像的聖堂。1922年出生於立陶宛的Mekas,戰後輾轉到美國紐約,其雖已高齡95,仍不時穿梭出席館方活動,廣受此間影迷愛戴。「光箱電影中心」隸屬費城國際之家(International House Philadelphia),最初以策劃展映國際電影活動之型態在費城奠基,逐漸發展成為實體電影中心,40餘年來,已是賓州公認指標電影藝術機構。該中心之節目高度藝術及實驗取向,並熱衷於跨界實驗,經常將音樂、演出、展覽等藝術形式與影像搭配呈現。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想像式前衛」在台灣映演時,邀請音樂人林強及聲音藝術家澎葉生為聲軌損壞的短片作品進行現場聲音表演,此次美東兩機構也延續這項巧思,「光箱電影中心」邀請費城當地聲響藝術家Jeff Zeigler及Sarah Schimeneck擔綱現場配樂,紐約「經典電影資料館」則由知名台裔聲響藝術家C Spencer Yeh領軍上陣,台、美藝術家用影像與音樂交互對話,將是另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實驗!
「想像式前衛:台灣1960s的電影實驗」活動訊息
費城光箱電影中心:10月17至19日
紐約經典電影資料館:10月19至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