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始終不滅的創作熱情下,波蘭大師安德烈華依達影壇四大金獎一個都沒少拿。1981年《波蘭鐵人》摘下坎城金棕櫚獎後,陸續於1998、2006年獲得威尼斯、柏林影展的終身成就金獅獎與金熊獎,2000年更獲頒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金馬獎的大獎無法留在台灣,近來引起相當大的爭議。不過,1983年法國的金馬「凱薩獎」將最佳導演頒發給身為波蘭導演的安德烈華依達執導之作品《丹頓事件》,顯示藝術領域乃是不分國界的,亦是給予華依達極高的肯定。《丹頓事件》是少數講述法國大革命的法國電影,故事描述1794年法國最大黨「雅各賓專政」的羅伯斯庇爾,下令處決同黨同志丹頓,丹頓在國會發表一篇動人肺腑的演說,並改變了整個歷史。
另一部作品《附魔者》,改編自杜司妥也夫斯基的小說,加上奧瑪雪瑞夫、伊莎貝拉雨蓓等法國與歐洲鑽石級演員的組合,籌拍時間長達十年,故事描述19世紀俄國革命前,一群地下革命份子密謀推翻當地政權,其中的領導者被認為是叛徒,必須接受處決。原著中充滿詩意與哲學的對白,像春天的溪水般潺潺地從劇中人口中自然流出,配上華依達大膽的人聲式配樂與優秀的攝影,《附魔者》可說是電影與文學的完美相遇。
《愛在波蘭戰火時》可說是華依達揚名亞洲代表作,2008年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故事背景為二戰期間,蘇聯策動波蘭大屠殺「卡廷事件」,卻把罪刑轉嫁給德國。電影以大場面開始,波蘭的人民擠在邊界的橋上,一邊是波蘭、一邊是蘇俄的攻打,面對夾擊,顯得進退維谷,點出波蘭在歷史上的艱難處境。華依達用帶著小孩尋找軍官的母親、蘇俄軍官、波蘭少年等等角色的多重觀點來凸顯戰亂時的人性光輝,不僅表達出愛,更讓正義與真相被正名。
「2012國民戲院:波蘭大師華依達回顧展」,於12月7日至12月21日在光點台北與光點華山電影院播映,影迷可上 影展官網查詢詳細影片資料與場次時間,或至光點台北、光點華山免費索取影展手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