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出品、金馬獎導演黃明川製作之電影《給自己的情書》,今天(12/24)在光點台北電影院舉行試映會,導演黃明川、文化部政務次長丁曉菁、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家電影中心、台新藝術基金會等多位文化界代表性人物受邀出席。電影結合劇情與紀錄的形式,同一批演員跨越兩個時代,同時飾演1930年代及2018年的角色,以女性觀點出發,跳脫過往以男性視點書寫的歷史框架。從解嚴之前到90年代台北舊城區的歷史及景觀變化皆收錄在電影中,邀請觀眾見證1930年代有「亞洲小巴黎」之稱的台北城風華。
導演黃明川長期聚焦台灣歷史與當代藝術,大量蒐羅台北文獻館的史料,親身踏查大稻埕以南、中山北路以西的台北舊城區。電影取材日本時代知名攝影家鄧南光、李火增底片作品,及1940年台灣總督府為宣揚政績而拍攝的環島紀錄片《南進台灣》等珍貴歷史影像;以女性角色為發端,從臺北咖啡館的女給、女性主義詩詞、傳統家庭及殖民地女性地位舖陳,回應現代臺北女性的現狀。演員演繹的方式帶領銀幕前的觀眾古今穿梭,跟隨鏡頭觀察歷史遺留下來的痕跡,演員對白可一窺台灣當時的社會發展概況,滑翔翼、電影院、馬場町,不禁令人遙想當時擁有「亞洲小巴黎」美譽的台北城。
藉由自發性關注台灣歷史參與社會議題,製作作家傳記影片及藝術紀錄片,黃明川累積了近半甲子創作功力,除了難得一見的歷史影像、唯一保留原貌的北門,南門、小南門、東門北方化改造前的樣貌,也得以在電影中呈現。本片顧問陳昌仁提到:「他在90年代拍林森北路(14、15號公園反拆遷運動),當時不見得想好什麼時候要用,但他沒事就會去拍,因為他知道這是重要的社會議題。」黃明川試圖給予觀眾一個全新的觀點,不帶有批判性或主觀定論,從改變臺北城的分水嶺事件-日本入台後的城牆拆除,反映出不同時代的政權統治與文化觀念,如何形塑臺北的城市景觀和歷史變遷。
《給自己的情書》描述六位年輕男女分飾日治與民國時代相距八十年的角色,串接起1930與2010年代的不同身份,對照兩個時代在職業、生活方式、觀念以及政治環境上的差異,側寫臺北西區發展對臺灣歷史的影響。黃明川表示:「我盡量提出一些觀點,但不是政策性的要政府應該作什麼,或提出什麼是美的。」由古望今,凝視自身,在女性的自我觀看與大歷史之間,回眸臺北西區一世紀的變遷。電影計劃將於明年發行,歡迎對古蹟與地景歷史有興趣的民眾實際走訪台北西區的古蹟,一同來關注台灣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