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Frederic François Chopin,1810-1849)生於波蘭,父親是僑居波蘭多年的法國人,母親則是波蘭沒落貴族後裔。蕭邦是個音樂天才,從小就展現出過人的音樂天賦,六歲開始習琴,七歲時創作了第一首作品,B大調和G小調波蘭舞曲,展現了非凡的的即興創作能力。蕭邦一生的創作大多是鋼琴曲,因此在樂壇有「鋼琴詩人」的美譽。
喬治桑(George Sand,1804 – 1876)本名為歐羅拉杜龐(Aurore Dupin),她父親的血統可追溯到波蘭國王腓特烈奧古斯都二世,母親莎非是個生長於巴黎街頭的平民。為了打入當時為男性主導的文壇,她取了男性化的筆名喬治桑,甚至會公然著男裝外出。她知性敏銳,關注社會議題,尤其鼓吹女性自主,批判固有道德標準。這樣的思想對當時的環境不僅新奇,還被視為驚世駭俗。再加上她個性豪爽大方、熱情奔放,與多位藝文界男性過從甚密,喬治桑在當時的巴黎很自然地被視為作風大膽的人物。
喬治桑初見斯文、細膩、內斂的蕭邦,便一見傾心,主動展開追求攻勢,但蕭邦卻不太能接受這位大他六歲、行為備受爭議的女士。後來蕭邦生了一場大病,喬治桑不眠不休細心照料,不但讓蕭邦恢復健康,也打動了蕭邦的心。喬治桑的堅強與母性帶給蕭邦安全感和力量,她安撫他的情緒,鼓勵他創作,僅管兩人的個性迥異,但同為藝術家的天性讓兩人的關係緊密又和諧。
兩人在一起沒多久,便帶著喬治桑的一雙兒女一同移居西班牙的馬洛卡,希望當地宜人的氣候可以緩和蕭邦復發的肺結核和兒子墨里斯的風濕關節炎。墨里斯的病痛的確獲得了改善,但蕭邦卻因為住處環境不良和異常多雨的天氣,病情惡化成肺炎。雪上加霜的是,當地居民非常不歡迎他們,一是他們對這一對未婚同居的男女相當不以為然,二是肺炎有傳染性,讓居民感到害怕。在這些情況下,蕭邦和喬治•桑在馬略卡僅待了98天就離開回到法國。這段旅程雖短,但是對蕭邦和喬治•桑都印象深刻,喬治桑將這段經歷記錄在小說作品〈馬洛卡島上的冬天〉中。
蕭邦和喬治桑以音樂和文學為基礎的完美愛情,隨後漸漸被日常生活的瑣事破壞。喬治桑的兒子墨里斯長期與蕭邦感情不睦,在他眼中,蕭邦不過是家中的「長期朋友和客人」,卻頻頻插手家中事務,讓他身為家中獨子兼男主人的地位備受威脅。而喬治桑的女兒索蘭芝任性、多疑又善妒,總是挑撥家人間的感情。不斷的家庭爭執消磨了蕭邦與喬治桑之間的愛情,最終走上分手,甚至決裂一途。分手後,少了喬治桑的貼心照顧,蕭邦的健康每況愈下,也幾乎寫不出任何作品,最後於1849年英年早逝,當時他才39歲。
蕭邦熱愛祖國波蘭,但波蘭後來遭受俄帝國殘酷統治,讓蕭邦自1830年離開華沙後,到最後病逝巴黎的期間都無法重返祖國。但他的作品時時都透露對祖國的思念,他甚至在遺願中表明,在他過世後,務必將他的心臟帶回華沙安置。因此蕭邦的遺體葬於巴黎市內的拉雪茲神父公墓,但他的心臟是置於華沙的聖十字教堂。時至今日,拉雪茲神父公墓裡的蕭邦墓,總是吸引許多參訪者,即使在冷冽的冬天,依然鮮花不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