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將片名取為「詩」(Poetry)?怎麼會想拍一部以「詩」為主題的電影呢?
通常我都會在籌備的很早期就決定片名。若不這麼做,我就無法說服自己能夠完成這部作品。好幾年前有個真實案件,一群來自鄉下的青少年集體輪暴了一個中學女孩。這樁暴力事件讓我思考了好一段時間,但我一直不確定該如何在電影中訴說這個故事。我一開始想到雷蒙卡佛(Raymond Carver)的短篇故事〈So Much Water So Close to Home〉,描述一個釣魚客為了要好好度假就對河邊裸屍視而不見的故事),但後來覺得有點平凡。
然後有一天我在日本京都的旅館裡看電視,「詩」這個名字就在腦海中浮現出來。當時看的電視節目內容就是為了失眠的觀光客設計的──冥想的音樂搭配漁夫灑網和一群鳥兒飛過大河的畫面。我當下就靈光一現,覺得一部以潛在犯罪為主題的電影,沒有比「詩」更好的片名了。片中的主角和情節幾乎是同時間建立完成的。那一趟京都之旅,我和一位詩人老友一同前往。當我告訴他我腦中的片名和故事情節時,他馬上阻止我,說這是一個風險極大的構想,並指責我因為前面幾部作品的成功變得太過自負。但奇怪的是,他的那一番話更堅定了我的想法。
是何時想到要和尹靜姬合作呢?她現在在韓國還有知名度嗎?年輕一代的觀眾認得出她嗎?
20幾歲的年輕觀眾應該不認得她。韓國電影的世代斷層還蠻嚴重的。打從一開始,當我在腦中想像60幾歲的女士時,我就會想到尹靜姬,這對我是很自然的聯想,即使她已經淡出大銀幕十幾年了。女主角的名字叫美子,這其實也是尹靜姬的本名。這不是刻意設計的,一切都是巧合。
第一次想到「失智症」這個主題是什麼時候呢?
「失智症」這個詞是我在構思這部片的三個關鍵時想到的:第一是詩;其二是六十幾歲的婦人首次嘗試寫詩;第三是一個獨力扶養青少年的老太太。當女主角學習寫詩時,她也開始遺忘文字。失智症也很明顯地暗示了死亡。
寫詩班的上課內容都沒有提到寫詩的技巧,都在強調要「認真仔細地看東西」。可以把這寫詩的方法同理套用在看電影上嗎?
對,「好好看東西」是指寫詩,但也是指看電影。有一些電影可以幫助我們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有一些只讓我們看到我們想看到的;另外還有一些則是讓我們什麼都看不到。
透過寫詩班的課和愛詩小組的朗誦會,詩變成這部片的中心主題。同時,我覺得這部片的結構和詩這個文體緊緊相扣。這部片每一個時刻都連結得非常流暢。如果將這部片稱為開放式電影,你覺得會有失公允嗎?
我拍這部片時,想到的就是一張印著一首詩的白紙,白紙上會有很多空白,所以這部片也有很多留白。這些留白就是讓觀眾自行去填滿的。就這個層面而言,這部片可以被定義為開放式電影。
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故事中很多重要部分你都留白略過了。例如,美子最後一次跟外孫小郁打羽毛球時,那個老是在愛詩小組聚會說黃色笑話的警探突然出現,把小郁帶走。但感覺上美子似乎一直在等警探的到來。美子是否上了警局告發外孫呢?如果是,為什麼要處理得這麼模糊呢?
因為這是美子的祕密,也是這部片的祕密。美子不會向任何人透露祕密,可是電影中可以找到線索。線索不多但都有很強的暗示性,例如,警探發現了她獨自在餐廳外面哭泣,並前往關心;她突然帶小郁去吃披薩、幫他洗澡、剪腳指甲、並請他母親來探望他。我沒有直接說清楚,是想讓觀眾面對電影留白的部分時,可以自行想像解讀,也可以像片中角色一樣,依自己的道德意識做選擇。
當美子與她照顧的老人發生親密關係時,她就已經打好要用這件事勒索他的主意嗎?還是她事後才想到要這麼做?她是想給他身為男人「最後的禮物」嗎?
當她願意和老人發生親密關係時,心裡到底在想什麼呢?在她做這個決定前,她跑去那女孩自殺的河邊,在大雨中冥想了很久。她一定是有了縈繞在心頭的深沈想法。她可能想到那一群青少年不成熟的性慾把一個年輕女孩逼上死路,也有可能想到那個想重振人生最後一次雄風而向她求歡的老人的性慾。一些看似矛盾的理由,讓她想完成他的心願,這或許發自於她純粹的同情心。不論如何,當她開口跟他要錢時,這行為便不再純粹。這是個非常悲哀,但在那個情境下,她不得不做的選擇。
這部片有很多餘韻不絕的視覺設計。花就是很好的例子,尤其紅花就代表血。然後美子盯著洗碗槽看,然後寫詩班的老師就說就算在洗碗槽裡也可以發現詩。感覺就像這部電影找到了自己的節奏。同理,美子的帽子被吹到河裡也讓我們想起了那女孩的自殺。
如同你說的,紅花就代表血。我常把美麗和污穢聯想在一起。那些我們覺得很漂亮的花,常常都會在事後發現是人造花。美子的帽子被吹到河裡讓人想起了那女孩的自殺,更重要的是,這也暗示了美子自己的命運。
承接上一題,電影的敘事結尾也是留白。美子留下了這首詩後去了哪裡?片子的最後,我們聽見她念詩卻不見她的人,因此更強烈感受到她的缺席。
這部份也是我希望觀眾自行去思考的,但我有留下一些提示。片尾河水不停流動的畫面在情感上暗示了美子把女孩的命運視為自己的。就像她看到掉落在地上的杏仁時,內心產生的想法。
你說美子和年輕女孩的命運重疊,這和片尾美子寫的那首詩《姐妹之歌》有關嗎?片尾原本是美子的聲音在念詩,後來轉換成女孩的聲音。你是用這種方式暗示我們這兩個角色合而為一了嗎?
這首詩是美子要獻給死去女孩的作品。美子以那女孩的角度書寫,告訴世人女孩真正想說的話,因此可以說美子和少女透過一首詩合而為一。
你曾問,「在詩漸漸式微的時代,詩到底是什麼?」你後來也把這個問題延伸到電影,問:「在電影逐漸式微的時代,電影是什麼?」影片的結尾是否反映了你對詩的想法?
我只是想把這個問題丟給觀眾,讓觀眾自行思考答案。然而,我對詩的一部份想法是它代表了某人,唱出他的情感和想法。若有人問我為什麼要拍電影,我會回答,「我是在代表你說你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