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巨大海嘯撕裂了印尼一處濱海小鎮,將一名法國女記者被拖入水中並經歷了暫時死亡。在倫敦貧苦國宅的街道上,一件意外造成一對雙胞胎孩子天人永隔,倖存的男孩從此失去一直指引他的兄弟。在地球另一端的舊金山,一名男子能進入另一個世界替往生者發聲。 死後會發生什麼事?如此親密的人怎麼一下就消失?留下的人如何繼續生活?《生死接觸》這部電影探索三個角色各自面對這種問題的追尋,他們都想知道人生背後的答案。
導演克林伊斯威特表示:「我們不知道死後的世界,不過人生總是會有結束,人們會相信那個世界裡有什麼或沒有什麼,但是這些全是假設,除非親自到達那裡,不然沒人知道。」製片凱薩琳甘迺迪補充表示:「我認為我們都傾向於相信會有死後世界,但沒人能確定會是何種型態。這樣說來很奇怪,不過我認為人生往往是經由面對死亡來闡明。」
製片勞勃羅倫茲表示:「死亡碰觸了電影中的這三個角色,多數人未曾經歷過他們的那些體驗,不過無論如何,我們對於這個故事的核心情感想必都能感同身受,包括愛情、失去、寂寞和人際關係等,這些都是我們所有人得以體驗到的情感元素。」麥特戴蒙在電影中飾演三個主要角色之一,他同意地指出:「重點不是孤僻地當個虛無主義者,而是在於接納跟你同在這個世界生活的其他人,我認為這終究傳達出肯定人生的訊息。」
編劇彼得摩根在失去一位因意外過世的朋友之後,立刻就著手寫下《生死接觸》的劇本,這促使他深思熟慮這個每個人在人生中都曾思考過的問題。彼得摩根身兼這部電影的執行製片,他表示:「他死得好突然、好慘,根本沒有道理,他的精神也仍與我們同在。在他的喪禮上,我不禁思索跟其他人一樣的問題:『他去哪裡了?』我們會跟某些人很親密,知道他們的所有事,跟他們分享一切,然後他們走了,突然我們就對他的去向一無所知。所以我想寫這個故事,提出一些這類的問題,這種追尋多少具有史詩的宏大特質。」
彼得摩根的想法發展成這部電影中三個互相交錯的故事。他表示:「我在撰寫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我已經創造出三個非常孤獨的角色,他們之間似乎都互相追求某種實現。對我而言,這是很特殊的劇本,因為通常我的故事都經過研究並基於現實,這次則予人感覺充滿直覺性和情感面,未經計劃和建構,在我的寫作經驗中是很耐人尋味的故事。」
完成這齣劇本並束之高閣的幾年後,彼得摩根跟凱薩琳甘迺迪談到這個故事,當時兩人都有各自的其他電影計劃。凱薩琳甘迺迪回想地表示:「彼得向我提到他手上有一齣叫做《生死接觸》的劇本,跟他之前寫過的所有故事都截然不同。」凱薩琳甘迺迪當時跟製片夥伴法蘭克馬歇爾及史蒂芬史匹柏正在進行另一部電影的後製工作,他們兩人後來也成為《生死接觸》的執行製片。她拿到這齣劇本後拿給史蒂芬史匹柏讀,她表示:「史蒂芬立刻愛上這齣劇本,他對我說:『我非常清楚該由誰執導這部電影,那就是克林。』史蒂芬相當確定為這個故事符合克林的敏銳感知力。」
史蒂芬史匹柏之前跟克林伊斯威特合作過《來自硫磺島的信》及《硫磺島的英雄們》兩部電影,他打給克林伊斯威特時,後者人在法國。勞勃羅倫茲是克林伊斯威特的長年製片夥伴,他安排把劇本寄過去,他表示:「我記得我自己讀的時候是在南法的一間海濱小屋,這個故事本身就予人一種來世體驗,我非常喜歡,這是一個簡單、寫實卻高度原創的故事,以彼得擅長的簡明扼要敘述方式娓娓道來。同一天下午,克林也讀了並跟我說:『我想拍這部電影。』」
克林伊斯威特表示:「我似乎從未見過這種敘事鋪陳方式,具有進退維谷的和多元面向的表現,我很欣賞彼得的這種寫法,使三個故事獨立發展但同時又緊密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