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奔放,為圓畫家之夢,衝撞體制,漂泊異鄉
★真誠、感人,橫跨半世紀的師生之情,從未間斷
★美學、教育,華人實用主義與西方藝術生活的對照
★故鄉、土地,走過大山大水,最難忘自幼生長的台灣
★跨越了一段畫家在美國的走賣人生,也跨越了一段臺灣的近代史
劇情介紹
這是關於美學被禁錮的年代,一個畫家渴望創作自由,遠走異鄉逐夢的故事。
旅美畫家呂游銘生長在六零年代,藝術教育不被重視、限制重重的台灣,他為爭取創作自由而痛苦掙扎。三十三歲那年,呂游銘出走美國實踐繪畫夢想,在異國土地以天份、熱情與執著,結合印象派與表現主義風格,創造無數充滿想像力與繽紛色彩的動人畫作,深受歐、美、日藏家喜愛。作品除了獲國際級高端藝廊競相收購,呂游銘時常開著車,延美國80號公路,自美西到美東,走進當地藝術市集與人們互動。人們買呂游銘的畫送親友或真心喜歡而收藏,我們看到在西方教育中:藝術是生活的一部份。電影帶我們思索華人與西方文化對藝術價值的差異。
本片也紀錄現今六十四歲旅美畫家呂游銘與八十歲的啟蒙老師鄭明進半世紀的師生情誼。1957年,七歲的呂游銘在鄭明進老師啟蒙下開啟了繪畫的窗;數十年後,白髮蒼蒼的老畫家像孩子一樣渴望回家。鄭明進老師再次指引,於是呂游銘藉繪畫忠實紀錄他成長的台北萬華這片土地,畫中充滿對故鄉的記憶、思念與生活軌跡,翻開繪本就像重回五零年代的歷史現場。透過老畫家與作品的連結,我們得以爬梳臺灣近代美術教育發展史。然而,老畫家時常作夢,從他那充滿希望的畫作中看不出來,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感覺不到,一個緊隨不放、揮之不散的惡夢…,隨著電影開展,我們才逐漸解開畫家深藏心中的夢魘之謎。
電影介紹
本片紀錄六十四歲旅美畫家呂游銘與八十歲的啟蒙老師鄭明進跨越半世紀的師生友誼,1957年七歲的呂游銘在鄭明進老師啟蒙下開啟了繪畫的窗,六零年代台灣的社會環境對藝術不重視,呂游銘因而選擇出走美國實踐自己繪畫夢想,將近三十多年的歲月呂游銘在美國過著開車賣畫的走賣人生,我們看見他用繽紛活力的色彩感動歐、美、日的收藏家實踐了自己的繪畫夢想,也看見華人與西方文化對藝術價值的差異,但無法看見的是藝術家壓抑在心裡一輩子的惡夢…。
導演介紹
賴俊羽
作品《遺落的玻璃珠》與《四分人》分別入圍布魯塞爾奇幻影展、台北電影節、金鐘獎、金穗獎等獎項。以影像視覺特效見長,2007年曾以《不能說的秘密》獲得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獎,2013年執導首部劇情長片—奇幻校園愛情喜劇《愛情無全順》
導演的話
從2011年到2015年五年多的相處拍攝,鏡頭裡的呂老師總是快步地走在我前面,我手持著攝影機只能緊跟在他背後氣喘吁吁,上氣不接下氣,鏡頭晃得特別厲害。
跟著呂老師一邊旅行一邊賣畫的日子,每天早晨,天還沒亮睜開眼就看見他坐在床邊不知道已經醒來了多久,通常不是在整理前一天拍攝的照片,就是提筆不斷地創作 。從呂老師身上你看不見一般人所認為藝術家那種隨意放鬆的性格,呂老師嚴謹規律作息反而令我想到村上春樹書中描寫如何成為小說家的態度,透過鏡頭我看見的不是呂老師實踐夢想的成就,而是他對夢想的熱情與自我要求的精神,持續了四十幾年。實踐夢想的道路是孤獨的,就像在世界點亮台灣的海外華人,導演李安、王建明、吳季剛、謝淑薇....。他們勇敢邁開腳步實踐自己的夢想,才有辦法創造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故鄉迷人同時也讓人迷惑,在台灣受限的環境下,夢想永遠只能在遠方實踐 , 若不選擇離開就碰觸不到未來;沒有出走,就沒有現在的大導演李安。
矛盾的是遊子的心永遠最不捨故鄉深切呼喚,就像孩子與母親的血脈,不管走得多遙遠,永遠都是一輩子斷不開的親情。
角色介紹
旅美畫家—呂游銘
出生於臺灣臺北市萬華,自幼喜歡畫畫。1969年至1983年期間,除了為報刊雜誌畫插圖,也繪製了二十餘本童書,如替文學大師楊牧、朱天心及兒童文學作家林良、華霞菱繪製報章插畫及童書繪本。曾獲中華兒童叢書最佳插畫金書獎。
1983年赴美從事藝術創作,作品經常在美、日、歐等地展出。淡出臺灣童書界二十餘年後,近幾年重新創作童書,透過畫筆忠實呈現台灣早年的人文風貌,近期作品有《鐵路腳的孩子們》、《想畫.就畫.就能畫》等,曾於2013年獲第三十七屆金鼎獎、中時開卷最佳童書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