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自由時代 民主台灣最熱血的光影紀事
本片藉由十個導演串起九個不同的主題,紀錄青年世代為何在2014年的三月佔領台灣的議會。在24天中,這些青年如何被改變?24天之後,他們又改變了什麼?
青年們衝進立法院側門之後,就像撐開了一個無盡擴張的黑洞,民主的意義在黑洞中重新詮釋。身為生來就擁有民主制度的世代,當他們發現,有人要將民主從他們身邊奪走,他們的態度是悍然索回。本片紀錄青年運動者在這段期間驗證民主和公平的價值。淚中有笑,誠摯感人。
主題/導演:
「不小心變成總指揮」/傅榆
「我來街頭的理由」、「退場前。志工絮語」/王佩芬
「一夜之間我長大」/陳育青
「國家機器的啟動」/蔡崇隆
「我們的1990」/蔡靜茹
「關於事實的100種說法」/黃兆徽
「看不見太陽的那幾天」/李家驊
「烈焰下的崩解與重生」/李惠仁
「世代正義藍綠之爭」/周世倫
【關於電影】
故事背景
-緣起-
本片藉由十個導演串起九個不同的主題,紀錄青年世代為何在2014年的三月佔領台灣的議會。在24天中,這些青年如何被改變?24天之後,他們又改變了什麼?
青年們衝進立法院側門之後,就像撐開了一個無盡擴張的黑洞,民主的意義在黑洞中重新詮釋。身為生來就擁有民主制度的世代,當他們發現,有人要將民主從他們身邊奪走,他們的態度是悍然索回。本片紀錄青年運動者在這段期間驗證民主和公平的價值。淚中有笑,誠摯感人。
2014年3月18日,一群學生和NGO人士,為了反對兩岸服貿協議的草率通過,衝進立法院,引發了長達24天的佔領國會行動。
當時,紀錄片工會號召紀錄者拿起攝影機,全時守候,拍下這個歷史時刻。透過網路籌資,熱情的民眾支持了這個龐大的計畫。與攝影師、剪接師、音樂人、動畫師、熱情的志工,共同完成這一部《太陽‧不遠》紀錄片。
-影片簡介-
為什麼青年學生要佔領議會?整件事是如何發生的?在24天中,青年世代如何被改變?24天之後,他們改變了什麼?
青年們衝進立法院側門之後,撐開了一個無盡擴張的黑洞,緊接而來的是無盡的,最基本的追問:什麼是民主?什麼是政府?什麼是公平?什麼是暴力?什麼是我們的未來?什麼是我們美好的幸福?什麼是「我們」?
因此,紀錄者拿起攝影機,訴說佔領運動的主角複雜的心境,坦露他面對群眾的不安,直指他站立在民主的面前,是多麼的渺小。
在家長式威權下成長的青年們,也成為了佔領者。這場佔領是他們的成年禮,面對政治立場不同的家人,青年哭泣之後,便獨立而成長。青年們一同生活在魔幻寫實的佔領空間,一面服中藥同時喊口號,一面跳鄭多燕同時擬訂策略,抽菸是唯一能看見天空的美好時刻。
在議場內外,除了青年世代,還有24年前參加學運的野百合世代,默默為青年們加油。
有人為青年加油,有人則冷眼旁觀,真實的版本,總是有很多個。媒體在24天內呈現過於興奮的狀態。雖然如此,議場的外圍還是不斷湧入熱情民眾和志工,親炙這堂難得一見的民主課。
紀錄者的鏡頭中,那些初次來到街頭的青年,懷抱真誠的理想,卻被打得全身是傷。他們在一夜之間長大,甚至老去,思索個人生命/國家/暴力之於自身的意義;紀錄者接著要追問,國家機器的暴力在何時被誰啟動,其中的暴力邏輯是什麼。
當太陽花如陽光一般的盛開了24天,這陽光也如烈日灼身,曬傷了青年們情同手足的情誼。這斷裂考驗著青年,等待重生的契機。
這時候,手持攝影機的紀錄者不禁要問:我們為什麼紀錄?
因為我們看到了許多微小的個人生命,捲入了大歷史中。這次的服貿爭議,顯現了它是一個階級的議題。這些個人生命,是還沒有累積人生財富的青年世代、沒有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年輕人、資本薄弱的中小企業主、薪水薄薄的勞工。
身為紀錄者,總會奮不顧身的奔向被掩蓋的真相,同時為了追求公平,不只站在雞蛋的那一邊,還希望溫柔的接住雞蛋,孵育小雞,讓小雞長大,因而公平有滋長的機會。
太陽花是青年運動的象徵物,同時也是紀錄者心中的想望,遠處微光閃爍,日昇之時已不遠。
製片的話
賀照緹/【接住一顆雞蛋】
太陽花公民運動在318開始之後,我每天到現場關心事件的演化,當時心中所想的是,台灣將因為這場運動,攪動出不一樣的價值和未來。這件事若要記錄,單打獨鬥勢不可為。
很快的,323行政院的鎮暴發生了,事件的面貌恍如拼圖,不同立場的主流媒體,選擇性的訴說不同版本的真實;每個人的立場,預先決定了拼圖的長相,這場詮釋權的長期戰爭已經開打。無論如何,將第一時間拍到的畫面留下來,非常重要。於是萌生了一個檔案公共化的構想。
幾天後,在紀錄片工會的會議上,許多熱心會員也加入討論,在這次會議中,大家一起催生了這個紀錄片的計畫。
為什麼要進行這個計畫?我想這跟「公平」有關。紀錄片工作者總是出現在最黑暗、邊緣、弱勢的角落,你也許可以說,有很多紀錄者是為了追求公平而存在。
這次的服貿爭議,顯現了它是一個階級的議題。被影響的是還沒有累積人生財富的青年世代、沒有含著銀湯匙出生的年輕人、資本薄弱的中小企業主、更多的是薪水薄薄的勞工。
一國之內有關階級的問題,應該審慎的處理,否則,貧富差距所造成的不公平,將會越來越嚴重。加上這次的黑箱作業,讓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昇到高峰。
身為紀錄者,總會奮不顧身的奔向被掩蓋的真相,同時為了追求公平,不只站在雞蛋的那一邊,還希望溫柔的接住雞蛋,孵育小雞,讓小雞長大,因而公平有滋長的機會。
所以,這大概是一群紀錄者開始聚集的原因。你也可以說,我們滿懷期待的,想要養育一隻本要粉碎在高牆上的小雞。嗯,對啊,想做得比村上春樹還多!
蔡崇隆/【為了一個更好的台灣,我們沒有回頭的理由】
紀錄片在八〇年代之前曾被污名化為統治者的宣傳工具,但隨著公民社會的逐步成形,多數紀錄片工作者選擇了與人民站在一起,雖然力量是如此微薄,但在主流媒體無條件向政商勢力靠攏的 21 世紀台灣,紀錄片不但是再現真實的最後媒體,也是防止統治階級濫權的有力防腐劑。
318 興起的學生運動捲動了新生代對這塊土地的強烈關懷,也使得原來各自單兵作戰的紀工首次集結,希望對這個二十幾年來規模最大的公民運動留下一個比較完整而深入的紀錄。 我們希望,全面覺醒的公民社會最終能夠撼動威權保守的政治體制,而這個過程絶不容許統治者再以消音滅影的方式抹殺人民抗爭的痕跡,進而以其意識形態工具對下一代洗腦。
我們相信,過程與結果同等重要,紀錄與真實一樣有力。紀錄片不只是國家的相簿,也是站在權力對面的永恒異議者。民主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落實民主及轉型正義必然是一條漫漫長路。但為了一個更好的台灣,我們沒有回頭的理由。
主題簡介-故事大綱
◆片名:不小心變成總指揮/導演:傅榆
「不知道耶...莫名其妙拿麥克風,就變總指揮啦...」
一個精力旺盛、期待透過社會運動改變台灣,卻苦無資源的大男孩,因為一場意外,在24天內,逐漸掌握比以前多出數百倍的資源,變成家喻戶曉的政治明星。
他有機會實現長期以來的理想,卻也意識到,自己不再擁有完全的自由。這樣的他,是否能夠誠實面對群眾、戰友以及昔日的自己?
導演的話:
【一個期待改變社會的大男孩,當被歷史的意外推上權力至高點,
他開始越來越認識「何謂民主」。】
【民主是艱難的,或許我們應該敬畏它,而不是以擁有它為自豪。】
【當理解為突圍前的嘗試,為何苛責?】
認識陳為廷,是在三年前的3月。那個時候的他,第一次主導抗議行動,在母校的禮堂前,想要讓即將前去演講的總統馬英九,聽到抗議國光石化的聲音。可是少少的人圍不住所有的入口,還碰不上面,總統的座車就從後門進去了。雖然那時的行動不算成功,可是他的熱血、聰明、卻不世故、且充滿幽默(白爛)感,讓我開始想要持續紀錄他。只是後來,他不小心變成越來越聽不到人民聲音的總指揮,我也不小心變成參與造神的一份子。
因為一直看著他,理解他行為背後的原因,所以在他越來越知名,做出越來越多有爭議性的行為,而同時被媒體與公眾「神化」和「汙名化」的每一個當下,我都很想讓更多人看到我眼中的他:不只是被誤解的他,還有其實很享受明星光環的他、因背叛初衷而開始感到痛苦的他、一切盡量不經過美化和醜化的他。
24天的煎熬過程,這部短片只是一塊小小的切片,我鏡頭裡所呈現他的焦慮,可能也不及真實狀況的百分之一。但我仍期待透過觀看他相對真實的處境,這場運動留下的可以不只是熱血或挫敗,而是可能更進一步去思考在追求民主的路上,我們共同面臨的困境是什麼。
◆「我來街頭的理由」/導演:王佩芬
在佔領的24天,來自四方的人們懷抱著各自的起伏心情,
走上街頭,聆聽彼此的心跳聲,只為確認一件事:
我們站在一起。這支短片,便是當時人民的聲音中,
一段側寫的風景。
導演的話:
【當立法院的牆被學生們翻過去了後,群眾紛紛走上街頭的動力究竟是什麼?】
從學生時代起,我陸續在不同的社會運動、街頭遊行的人群中行走,也漸漸注意到,相較過去總是在街頭跟老朋友聚會,最近幾年素人面孔一一浮出。他/她們往往不只是安靜走動,不少人帶著親手做的海報標語旗子布條,發出生澀的聲音,希望政府跟社會大眾能正視當下的不公不義。我的眼光經常被吸引住,那很動人。這是一種對民主的單純渴望。
特別是318反服貿運動期間,第一次上街頭的人們更多了。當時的立院街頭,一度是給人溫暖和力量的地方。對話的聲音此起彼落,各種創作改造了原本冷硬的空間。群眾除了靜坐,有不少人主動成為志工,維持街頭的活力。也因此,退場後曾再次走去立院四週,冷清到很想點燃一根燭光溫暖心頭。然而,各式報導陸續傳來,我知道不同公民團體,仍在不同縣市的街頭上,繼續努力群聚人們對民主的盼望。過去那24天成了大家共同的回憶和下一步的動力。
在製片賀照緹的提議下,我回顧來自四方的紀錄影像,透過兩支短片主題式整理,嘗試讓當時人們相聚立院街頭的動力及成為志工的心情故事呈現出來。在電腦螢幕上一一檢視畫面時候,心中總想著:還好、還好,這些光影都有保留下來。由衷感謝當時堅守街頭的參與者和紀錄者,我們一同創造了歷史,也保存了歷史。
◆片名:一夜之間我長大/導演:陳育青
一個如常的清晨,台北市中山北路與忠孝東路周邊,街頭乾淨也安靜,捷運有序並且有禮,稍早柏油路上的血與淚,已被水砲車沖散...
幾個小時前,這裡聚集數千人,他們天真的相信,自己的國家自己救。歷經一場特別的成年式,參與者餘悸猶存的說:「324,是我們這一代的228。」
導演的話:
【這一夜,我決定坐在這裡,因為我是國家的主人,我是自己的主人。】
近日重讀台灣民主運動史,又逢太陽花運動,深覺台灣是個奇幻的島嶼,總在關鍵時刻有讓人驚異的動能。「做自己的主人」 是台灣迭逢高壓統治下的心情,這個願望看似微小,卻不簡單,外從政治體制、內由心靈工事,一旦有了做自己主人的醒覺,我們不會再糊塗的任由擺佈。參與這場運動,見證與記錄,並且要透過紀錄片擴大與深化,民主運動,就是人民的醒覺運動。
◆片名:國家機器的啟動/導演:蔡崇隆
323行政院事件至今, 共有170人遭到警方移送法辦, 創下社會運動者被司法追訴的新紀錄,相對的,也有50人對行政院長江宜樺等人提出傷害自訴。
在那個深夜,國家機器到底是以什麼樣的手段來「處理」手無寸鐵的民眾?站在第一線的警察又是以什麼樣的心態來看待抗爭者?台灣自解嚴以來逐步建立的民主價值是否即將崩壞?愛與非暴力的時代是否即將終結?
本片面對官方、警方及運動者,叩問一個個攸關公理與正義的問題,透過不同立場的交鋒辯證,戮力追索國家機器的暴力邏輯,與台灣人民的民主未來。
導演的話:
【國家暴力的真正元兇,不是搞錯效忠對象的鎭暴警察,
而是敢把抗爭公民當作敵人的統治集團】
318 興起的學生運動捲動了新生代對這塊土地的強烈關懷,也使得原來各自單兵作戰的紀工首次集結,希望對這個二十幾年來規模最大的公民運動留下一個比較完整而深入的紀錄。 我們希望,全面覺醒的公民社會最終能夠撼動威權保守的政治體制,而這個過程絶不容許統治者再以消音滅影的方式抹殺人民抗爭的痕跡,進而以其意識形態工具對下一代洗腦。
我們相信,過程與結果同等重要,紀錄與真實一樣有力。紀錄片不只是國家的相簿,也是站在權力對面的永恒異議者。民主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落實民主及轉型正義必然是一條漫漫長路。但為了一個更好的台灣,我們沒有回頭的理由。
◆片名:我們的1990/導演:蔡靜茹
1990年,來自南北五千多名大學生為爭取台灣人民的政治民主,在中正紀念堂上靜坐抗議、高聲吶喊。這是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第一次由學生自主發起的運動,稱為野百合學運。2014年,事隔24年,立法院內,台灣第二次以學生為主體的運動悄悄展開。
本片藉由當年野百合學運參與者的回顧,帶著觀眾重回歷史,重新認識影響台灣民主化的關鍵性一役;同時,透過野百合世代的視角,也呈現兩個世代、兩場學運之間的異同。
導演的話:
【1990與2014,兩個不同的世代,為同一個理念:民主,站上街頭為自己的未來而戰。】
朋友問2014是怎麼了?台灣很不平靜。我說,2014是追求幸福的一年,不平靜如果是為換取美好的未來,我想為此理念承擔一點苦難,是義務更是責任。
◆片名:關於事實的100種說法/導演:黃兆徽
50萬?還是11.6萬?
那一天,到底有多少人走上街頭?
他們參加的,是同一場遊行嗎?
一億?還是285萬?
佔領立法院的修復費用到底多少錢?
他們要修復的,是同一個立法院嗎?
暴民?還是暴警? 誰施暴?誰受害?
我們看到的是同一場驅離行動嗎?
帆神 ? 方神 ? 誰比較神?
誰在造神? 你拜的是哪個神?
你所看到的數字、 你所看到的暴力、 你所看到的造神、 你所看到的輿論……
是誰讓你看到? 你以為你看到事實了嗎?事實是什麼? 各說各話的媒體所導致的撕裂,可能是更大的暴力。
導演的話:
【你以為你看到事實了嗎?】
【各說各話的媒體所導致的撕裂,可能是更大的暴力】
「實在 (事實),是一個很服從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順地由我們替她塗抹起來、裝扮起來。」胡適曾經引用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的話這麼說。
所謂事實,總是任由哲學家、歷史學家、政治人物、新聞媒體......所打扮。
當今之世,新聞的權勢已經相當於宗教信仰,成為人們主要的指引來源及權威標準。正如艾倫.狄波頓在<新聞的騷動>一書中所言,新聞是政治與社會現實的主要創造者;透過電波與螢幕傳達的聲音與影像,對我們的影響力遠大於任何學術機構。但同時,新聞要求我們必須抱持猶如面對信仰的那種崇敬態度。
於是,我們便忘了媒體是應該被檢視的。
傳統新聞學,固然強調真實性;但無可否認,新聞報導所呈現出的「事實」, 必然歷經一連串在意識形態的框架下,被選擇、被建構意義的處理過程。因此,沒有「一種觀點」可能涵括一切「事實」。然而,在太陽花學運期間,我們看到關於事實的各種說法,南轅北轍。真相讓人困惑。
◆片名:看不見太陽的那幾天/導演:李家驊
318當晚,潘儀跟著夥伴一起衝入立院,展開長達24天的立院抗爭。
議場的高牆阻隔了裡外的空間,難見天日,唯有兩側高處的狹小天窗,給了眾人微微窺見日光的機會;議場裡狹隘悶熱,空氣難以流通,加上全天不息的照明,種種惡劣的環境因素,都不斷挑戰著大家的身體機能與生理時鐘。
即使如此,潘儀與身邊的夥伴們依然樂觀,因為堅持現在,才有改變的可能;也因為他們渴望的,從不是眼前的陽光,而是能夠照亮未來的島嶼天光。
導演的話:
【我們爭的,不是眼前的陽光,而是能夠照亮未來的島嶼天光】
【看不見太陽的那幾天裡,我們看見希望】
拍紀錄片實在是件令人焦慮而且不安的工作。
開始學習拍攝紀錄片之後不久,我就對紀錄片與真實之間的關係抱持著強烈的疑問與困惑。我知道,每一次在拍攝現場的開關機,或者在剪接台上任何揀選或刪除影像素材的動作,背後都必然埋藏著某一個詮釋的理由或動機;然而,當一個事件在被拍攝成為影片的過程中,經歷過這樣多次的「詮釋」之後,究竟與最初事件真正的原貌還有多少距離,恐怕是所有影像工作者都沒有辦法迴避的挑戰。
在面對318這樣重要而且深具意義的運動時,能夠實際進入事件現場,確實令人無比興奮;但是也正因為如此,我對於自己與攝影機「詮釋」的正當性也感到格外恐懼,尤其是遭遇當面質疑的時候…
由衷感謝318學運期間,曾經在議場內外提供任何支援與鼓勵的所有好朋友;特別是質疑過我與攝影機的那些,你們給過我的所有提問與反思,謹牢記在心。
◆片名:烈焰下的崩解與重生/導演:李惠仁
「作用力有多大,反作用力就有多大,只是受力對象不同。安全距離之外的旁觀者,感覺到的是光明的作用力,多到滿出來,具體體現為送到抗爭現場的豐沛物資。他們才是太陽花,一張臉隨著光明而轉。重度參與者呢,知道太多、經歷太多,劇烈情感如絲線纏身;他們同時見證前台的燦爛與後台的混亂,用疲倦的肉身與糾結的情緒,在自己傾斜的小宇宙裡抵抗黑暗,然後沒事一樣的繼續創造光明。這種內心鬥爭,即使幹聲連連的大腸花也無法盡述」(張娟芬,2014)。
4月10日下午6點鐘,手持太陽花的民眾魚貫步出議場,接受現場的歡呼,歷時24天的佔領行動宣告完美落幕,但,真的是這樣子嗎? 如同月亮般,圓融光亮的背面必定是殘缺的暗黑。運動過程當中,「切割」與「收割」的紛擾從未停過,「323佔領政院行動」更是一度陣線組織潰散,兄弟情誼反目。在戰火稍歇的今日,回到現場,檢視遍地化成灰燼的物質,它們是否轉化成革命能量?
導演的話:
【光明與暗黑,一體兩面,這是月亮也是太陽花。檢視烈焰現場的灰燼,他們是否轉化成革命的能量?】
「太陽花運動」進入第21天,4月6日立法院長王金平到進入議場探視反對服貿的學生,並且聲明在完成立法之前,不會召開朝野協商會議。而就在這個「機緣」之下,4月10日下午6點鐘,手持太陽花的民眾魚貫步出議場,接受現場的歡呼,歷時24天的佔領行動宣告完美落幕,但,真的是這樣子嗎?
實際上,「太陽花運動」就如同月亮一樣,圓融光亮的背面必定是殘缺的暗黑。運動過程當中,「切割」與「收割」的紛擾從未停過,「323佔領政院行動」更是一度陣線組織潰散,兄弟情誼反目。在戰火稍歇的今日,回到現場,檢視遍地化成灰燼的物質,它們是否轉化成革命能量?
◆「退場前。志工絮語」/王佩芬
退場前一夜,物資站志工們圍成一圈,點起燭光,娓娓道來自己的心情故事。他/她們都是第一次參加社會運動的新鮮人,雖然沒有拿麥克風,但拿起了睡袋、垃圾袋來表達自己的心意。這支短片同時也向那一段日子在不同崗位、守護街頭的志工們致敬。
導演的話:
【反服貿運動結束前夕,物資站青年志工們聚在一起,娓娓道來身為社運新鮮人的心情故事。】
◆片名:世代正義藍綠之爭/導演:周世倫
在占領的24天,一場聲勢浩大的學運,點出了台灣長久以來的衝突,3月30日的一場電話邀約活動,引爆了世代之間的抗爭,與藍綠之間的矛盾與對立。
學生們其實希望走出藍綠看見正義,但在父母與師長的壓力下,他們該如何努力說服,得到長輩們的認同?從藍家庭裡走出來的學生們,又該如何在反執政黨的活動中,走出長久以來藍綠的對立與衝突。
在這部短片中,「走出藍綠、看見正義」,儼然是太陽花學運裡最難解的一門課題。
導演的話:
【學運往往是政治腐敗與社會墮落的最後一道良心防線】
【藍綠之間,還有一種空間稱之為無色】
2014年3月18日,從未參與過任何政治與社會運動的小小跟著學長衝進了立院,在立院內小小遇見一群跟他完全不同的朋友,在佔領國會期間,參與學運的學生各有自己的看法與主張,反服貿與反黑箱服貿成為不一樣的觀點與爭執,然而不管理念如何,學生似乎不受政黨政治的羈絆,而對這片土地的自由與民主有著更高的理想 小小決定用自己的相機記錄下這一切。
330大遊行前夕的一場報平安及邀約家人參與遊行電話Call out活動,引爆了世代之間的抗爭。學生們期待能走出藍綠,但在父母與師長的壓力下,他們該如何爭取長輩的認同?又該如何在這一場學運中,有效定位活動正義,走出長久以來藍綠的對立與衝突。
「走出藍綠、看見正義」,儼然是太陽花學運裡最難解的一門課題。
製作團隊Production Team
監製Produced by│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
【簡介】
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為台灣第一個由紀錄片工作者發起的自主工會,於2006年9月9日正式成立,簡稱「紀錄片工會」或「紀工會」。會員囊括老中青三代的紀錄片編導、攝影、剪接、配樂、策展等專業人員,成立宗旨在於保障紀錄片工作者基本勞動權利、提升紀錄片工作專業水平,與促進紀錄片產業發展為目標。
紀錄片工會將持續以多元的形式深耕紀錄片領域,期待吸引更多關注紀錄片的民眾,促進民眾對於紀錄片的認識,並期待未來能為獨立紀錄片作品開闢一個常態性的放映管道, 並集合各界力量共同促進臺灣紀錄片產業之發展。
製片│賀照緹HO Chao-ti
賀照緹(HO Chao-ti)是紀錄片製片人及導演,多年來以邊緣的非主流議題為紀錄對象,包括全球化衝擊以及當代文化混血等題材。作品曾在蒙大拿影展、哥倫布影展、紐約國際電影電視節獲獎,亦在歐、美、亞洲國際影展獲獎無數。她的影像語彙豐富多元,直指人心,兼具溫柔與鋒利的特質。因為作品中優異的藝術表現,獲得紐約當代美術館(MoMA)邀約展出。近年製作國際性議題的紀錄片,成績斐然。製作中的新作《只要我長大》,獲得美國日舞協會Sundance Institute 補助獎,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台灣導演。目前除了擔任獨立導演及製片之外,亦從事新生代導演的培訓工作。
製片Producer│蔡崇隆
政治大學法律學士,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碩士,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UEA)電影研究。曾任自立早報、財訊雜誌記者、超視「調查報告」、民視「異言堂」專題記者、公共電視「紀錄觀點」製作人。現為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獨立紀錄片製片及導演,主要作品《我的強娜威》入圍2003亞洲電視獎最佳紀錄長片獎、2004世界公共電視INPUT影展,並獲美國紐約廣播電視博物館永久典藏、入選2005德國柏林亞太電影節。《油症─與毒共存》獲2008南方影展首獎、入圍台北電影節、高雄電影節,及第十七屆日本東京地球環境映像祭。長期關注人權、環境等社會議題,作品兼具理性思辯與人文關懷。
執行製片Line Producer│林孟欣
東海大學美術系、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所畢業,曾任電影美術、側拍及公視節目執行製作,現為獨立紀錄片工作者,創作以人物紀實為主,2008《延色‧視界》入選國立教育資料館優良教育影片,2013《安派兒》入選第二十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並獲第三十六屆金穗獎學生作品類最佳紀錄片。
執行製作Production Assistant│林書萍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畢業,現就讀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曾任大愛電視台《地球的孩子》節目企劃。2013年以《360度的天空》、《麵攤》,2014年以《感謝,這一路有你》代表該節目入圍電視金鐘獎最佳兒童少年節目獎。
總剪接Editor│林楷博
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有紀錄片、電影短片、廣告、預告片等剪接經驗,剪接的紀錄片、電影曾多次在國內外影展入圍與得獎,目前致力於紀錄片與電影剪接。紀錄片/電影作品:《保全員之死》、《夢想足球場》、《可愛陌生人》、《北海老英雄》、《小丘》、《失婚記》、《一首小詩篇》、《粉墨登場》、《女神》、《與毒共存》等;並曾剪接超過數十位名人、藝術家訪談影片:陳珊妮、閃靈樂團、蕭青陽、龎銚、不二良等。
配樂Music│柯智豪
台灣音樂家,曾獲台灣金鐘獎最佳音效配樂,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多次入圍金曲獎最佳樂團,最佳非流行演 奏專輯,誠品選樂,TAIPEI TIMES年度最佳專輯等,曾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作曲組,音樂作品涵蓋古典到實驗,演唱會到電視電影舞台配樂。
動畫Animation│謝文明
台灣獨立動畫導演,作品常探討人性黑暗面,並以驚悚詭異的東方風格著稱,2008《肉蛾天》入選釜山影展,2012《禮物》獲台北電影節最佳動畫片,並入選日舞影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