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OOKER電影網> 專題直擊 > 【影史經典名片導讀】─《蘇利文遊記》1941
【影史經典名片導讀】─《蘇利文遊記》1941
2017-09-14 作者:撰文/小浦

  《蘇利文遊記》Sullivan's Travels是經典好萊塢時代大導演普萊斯頓史特吉斯(Preston Sturges)1941年自編自導的一部傑出喜劇片。這可能不是第一部有關好萊塢電影業的好萊塢電影,但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出色的一部。影片公開上映的時候並未獲得評論家的青睞,只有〈時代〉雜誌將它列為1941年度十大佳片,國家評論協會(NBR)將它提名為年度最佳影片。但隨著時間的淬煉,這部影片越來越受到重視。1990年,影片被美國國會圖書館電影檔案館收藏。在最近美國電影學院(AFI)評選的影史百年百大佳片中,《蘇利文遊記》入選多個項目,其中百大佳片排名第61位,「100 Cheers」項目排名第25位。

故事與類型

  普萊斯頓史特吉斯通常被認為是古典好萊塢最早一批,從編劇成功躍升至導演的電影人之一。在他之前,查理卓別林是當之無愧的好萊塢第一位純作者型導演,他的工作幾乎涵蓋了電影創作的方方面面,接著就是霍華霍克斯(Howard Hawks)、法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a)、比利懷德(Billy ilder)。不過在這三位導演中,只有懷德是在編劇和導演方面同時獲得成功的,卡普拉、霍克斯作為編劇,成功作品並不多。史特吉斯是在1940-1944這五年期間
突然爆發出了巨大的能量,這五年他創作出來作品,不論品質還是產量都超越了大部分導演一生的作品。

  由史特吉斯親自撰寫劇本的《蘇利文遊記》,一定程度上受到著名諷刺作家綏夫特(Jonathan Swift)〈格列佛遊記〉Gulliver'sTravels的影響,影片故事敘述一名叫蘇利文的電影導演厭倦了拍攝劣質喜劇以及膚淺的音樂片,他打算拍攝一部名叫《O Brother, Where ArtThou?》(沒錯,柯恩兄弟的《霹靂高手》靈感正是來自此片,而且兄弟兩人在DVD評論音軌中明確表示,他們要拍攝的正是《蘇利文遊記》結尾時蘇利文打算拍攝的那部電影),反映普通人困境生活的嚴肅電影。他的同僚聽說此事後都嘲笑他,但他並不氣餒,穿著粗布衣服,化妝成流浪漢去體驗生活。他央求窮人們向他訴苦,但卻發現沒人願意這樣做。期間,他遇到了一名失意的女演員,兩人共同遭遇了不幸的事情。後來蘇利文被一名流浪漢搶劫,失去了所有的一切,還被逮捕入獄做苦工,外界都以為他已經死去。他成了真正的低下階層民眾⋯⋯

  就類型而言,《蘇利文遊記》有點屬於古典好萊塢一類所謂「社會訊息電影」(Message picture),這類電影一反通常好萊塢類型片娛樂至上的風格,而是散發出強烈的社會訊息。當時米高梅的多爾沙里(Dore Schary)就是特別擅長拍攝此類影片的導演。但是《蘇利文遊記》不能完全算是嚴肅的社會訊息電影,整體來說,這是一部融合了多種類型的電影,劇情片、愛情片、動作片、喜劇片(包括了神經喜劇)的元素通通都有,它有精緻的蒙太奇組接,超小說(metafiction)的意識,濃厚的社會文化意識,它既是犬儒的又是傷感的,它真的就像是一隻萬花筒。但是,它不是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 拍的,也不是高達拍的,而是一位遠遠超越了時代的古典好萊塢時期的導演的作品。與蘇利文不同,史特吉斯完全清楚明白,他不需要在劇情片與喜劇片類型之間抉擇,不需要在成熟的高雅藝術品與大眾娛樂產品之間抉擇。電影證明這是一種可以綜合一切的媒介。

主題與結構

  《蘇利文遊記》的主題透過影片各種不同風格的敘事表達出來,總體而言,史特吉斯想表達出一種衝突,這種衝突存在於嚴肅的藝術抱負表達與滿足大眾娛樂之間。同時,他對電影自身作為一種媒介也發出了真誠的思考。就像蘇利文一樣,史特吉斯關心電影是否真能產生改變的效用,作為一種大眾媒體,它需要投入大量金錢,但是高雅藝術真的值得販賣給大眾嗎?蘇利文認為,喜劇是一門偉大的藝術,它能夠為那些真正遭受苦難的人帶來強而有力的信念,所以史特吉斯也是想如此拍出一部關於嚴肅生活的喜劇,或者說,關於喜劇的嚴肅電影。

  作為一名編劇,在史特吉斯那個時代,除了懷德、赫曼孟基威茲(Herman Mankiewicz)之外幾乎沒有其他人可與其比肩。《蘇利文遊記》的敘述結構非常大膽,它是從喜劇到悲劇,最後又回到喜劇,很少有這樣設定模式的電影能獲得成功。蘇利文作為一名英雄人物,因為金錢與權力的喪失而淪入底層,是透過非常有效的蒙太奇手法表現出來。最後回歸喜劇雖然有些突兀,但卻是影片主題的落實。整部影片的結構是在史特吉斯世界觀的基礎底下,不斷的被調整,所以顯得那麼精神分裂,一半是成熟世故,一半是插科打諢,完全是一個充滿了悖論與衝突的世界。

  更加令人驚奇的是,史特吉斯在本片中還同時使用了對白喜劇以及身體喜劇兩種方式來展現這種悖論。

  但是必須指出的是,史特吉斯的這次劇本寫作並非信手而為、完全興之所至的天馬行空。如果注意一下影片的台詞,就會發現其雋永程度就像是昨日剛剛寫就的。史特吉斯似乎有著一種異乎尋常的能力,完美融合類型與風格的同時,保持影片的趣味性、人文關懷以及豐滿的角色塑造。同時他還始終留心影片主題與文本的闡釋,他會用一個非常精微的瞬間整合出一個值得深思的社會訊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異乎尋常的開場。第一次看《蘇利文遊記》的觀眾可能會被這部電影的開頭搞的暈頭轉向。史特吉斯一上來就拍攝兩個男人在一列高速行駛的列車上搏鬥的場景,最後兩人雙雙掉入河裡,影片出現「結束」字幕。觀看碟片的觀眾也許會覺得自己按錯了按鈕而直接跳到了最後一段,戲院觀眾會覺得放映師放錯了拷貝。但實際情況是,這是片中男主人公,導演蘇利文最近拍攝完成的電影《O Brother, Where Art Thou?》的結尾,他這是在為電影公司的老闆進行試映場放映。這部電影之後,喜劇片導演蘇利文要拍攝一部有關戰爭,描寫貪婪毀滅社會、充滿象徵意義的嚴肅電影。

  這個充滿懸移的開場一方面是迅速向觀眾拋出問題,同時又開門見山的交代了這是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關於好萊塢的電影,這是有關喜劇與悲劇的電影。

 

精彩電影語言

  《蘇利文遊記》不僅展現出了史特吉斯卓越的編劇才華,更有他的導演技巧。影片開場鏡頭結束之後,就是一個非常漂亮的足以媲美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大國民》的四分鐘長鏡頭。到了第二幕戲開始的時候,又是一個六分鐘的蒙太奇剪接,精彩表現蘇利文與女演員兩人如何走過流浪者的社區,如何從街道走到僅供睡覺用的房間,走到垃圾堆裡尋找食物。史特吉斯還使用了一種通常黑色電影才會使用的打光方式,去表現蘇利文被一名貪婪的流浪者跟蹤的場景。實際上,史特吉斯這種精微細緻的表現手法在影片中隨處可見,但就像古典好萊塢時代絕大部分電影一樣,這樣的手法通常是不被鼓勵炫耀用來吸引觀眾。

  史特吉斯對於電影的控制是完全整體性的,他會精確的選擇每一個最重要的元素嵌入到影片中。就角色而言,史特吉斯沒有選擇一位城市感比較強的演員,而是用約爾麥克雷(Joel McCrea)這樣的大眾臉演員,反倒是更接近他本人的個性。麥克雷是那種只要說出一句台詞,觀眾就能立即感受到他樸實無華個性的演員。飾演女演員的薇洛妮卡蕾克(VeronicaLake)則是有著雙重任務,她既是性感炸彈,又是一名成功的喜劇演員。在喜劇段落,她是促發事件的催化劑,相對麥克雷,她的喜劇表演其實更自然,更有征服力。此外,她的輕浮與麥克雷的真誠又形成強烈的反差,所以兩人產生的銀幕化學反應實在堪稱完美。

 
蘇利文遊記
Sullivan's Travels
導  演: 普利史頓‧史特吉(Preston Sturges)
演  員: 方季惟(Sophia Fang) 內田伸輝(Nobuteru Uchida)
上映日期: 0000-00-00
     
【影史經典名片導讀】─ 《斷了氣》1960
【影史經典名片導讀】─《街角的商店》1940
【影史經典名片導讀】─《灰燼與鑽石》1958
【影史經典名片導讀】─《洞》1960
上則:【影史經典名片導讀】─《洞》1960   下則:【電影城市】─ 倫敦
聯絡我們
粉絲團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