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同時失去「妻子和母親」的家庭,三個男人從此心中埋下一個不能說出口的秘密,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無法訴說的情感,憤怒、失望、不理解,造成了爸爸、大兒子和小兒子彼此間的隔閡,漸漸地築起冰冷的高臺。三年後,透過一場追憶母親的回顧展,三人心中的情感終於被搬上檯面來檢視、對話。這是挪威導演尤沃金提爾(Joachim Trier)首度叩關坎城影展主競賽單元,於去年交出的作品《記憶乍響》(Louder Than Bombs)。
接近結尾時,導演給雨蓓的那顆長鏡頭大特寫,似乎在給我們展示雨蓓的全貌,經過電影大半時間,正反兩端的論述,我們理解雨蓓對於工作的熱愛與堅持,但同時我們也知道雨蓓對於家庭的疏忽與後續慢慢變成局外人的角色,而這顆特寫鏡頭,屏除雜物,甚至連聲音都抽開,乾淨純粹的要觀眾直視、思考,既是戰地記者(工作)也是人母人妻(家庭)的雨蓓,到底怎麼做才是應該,到底怎麼做才能取得平衡,全貌擺在這棵鏡頭底下,思考的方向由觀眾決定,答案也由觀眾自行填上,要能撐起這顆鏡頭,雨蓓收放自如的臉部表情絕對是當仁不讓。而有關戰地記者議題的深層討論,我們在另一名法國大滿貫影后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主演的《一千次晚安》(A Thousand Times Good Night)也可以看見,只不過《一》片裡更多著墨於戰地記者在「大我」和「小我」間的拉扯,且瞬間達到的戲劇張力更強,不像此片的餘韻如細水長流般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