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OOKER電影網> 電影情報 > 種子教師排排坐 導演來說學校沒教的事 104年影像教育扎根計畫開跑
種子教師排排坐 導演來說學校沒教的事 104年影像教育扎根計畫開跑
2015-08-06 作者:iLOOKER網編輯

種子教師排排坐 導演來說學校沒教的事 104年影像教育扎根計畫開跑
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指導、國家電影中心承辦的「國片暨紀錄片影像教育扎根計畫」於7月初以「種子教師研習營」揭開序幕,該活動透過論壇及座談形式,引導老師們了解電影美學及電影輔助教學之功能,並進一步打開電影教育融入常規教育的可能性。為了讓種子教師們對電影產業有更實際的理解,今年教師營中的「與導演對談」單元,特別邀請多位業界知名電影導演現身說法。夢幻講師陣容讓老師們開心不已,紛紛表示自己彷彿回到學生時代,興奮地與導演們對談及拍照!
 
「與導演對談」中區場請到了電影圈的「老師」導演王小棣,曾多次站上街頭聲援各類公共議題的她,作品中充滿了對社會中小人物心境的描寫;紀錄片場次則請到了《刪海經》的導演洪淳修,透過片中欲傳達的環境議題,讓遠在台北市區的老師們上了堂電影生態課,導演也帶來金門「鱟」的標本,讓大家能親眼看見及觸摸「鱟」的生命。


王小棣導演於中區教師營強調公民教育的重要性
 
影像底下的公民意識──王小棣:教育是不斷地溝通
中區教師營活動首先播放王小棣1998年的短片《台北今天少一桶豆花》,靈感源於導演自家附近一位靠著賣豆花、養活一家七口的男人,每天早出晚歸卻從不喊苦。王小棣回憶約30年前,自己曾為公視拍攝一部紀錄片《百工圖》,就是因為那部片,王小棣開始接觸各行各業,進而了解最基層小人物的生活。當時王小棣內心就升起了這個念頭:「這些人,才是社會最重要的貢獻者,而現代人對社會的注意力,都不會關注在這些事情上面。」 王小棣藉由播映作品,分享起自己的創作歷程。
 
第二部播放的作品為《閱讀時光》系列中的作品──《行走的樹》,《閱讀時光》為文化部今年推出的文學改編戲劇計劃,將十部經典文學改編成高畫質戲劇影片,而王小棣就是此計畫的總召集人。《行走的樹》改編自季季的散文體自傳,故事涉及白色恐怖時代,以季季自身感情及婚姻經歷為主軸。王小棣於映後提到,在台灣最珍貴的就是可以了解歷史、訴說故事的自由,因為台灣的歷史及地理上的特殊性,擁有包含原住民、外來民族的生活經驗累積。但隨著文化政策破爛、市場小,現在我們說故事的能力及權利都限縮了,「現在有多少原住民小朋友連母語都不太會說了,連阿公阿嬤打獵的故事都不知道了!」王小棣語重心長的說著。正也是因為這樣,影像創作者及老師們,更被賦予了要將這些影像及故事傳承下去的使命。


王小棣導演(前排左三)與中區教師營的老師們合影
 
第三部則播放同為《閱讀時光》系列作品的《大象》,此作品改編自王登鈺的小說「電影裡的象小姐」,以母與子的感情為基底,描述大象身體裡的奇幻城市,將公寓化成了一隻隻大象,富有豐富想像力,同時也關注了核能發電等實際的問題。 「我一直強調公民社會的重要性,要引導學生有自己的想法,要不斷的質疑,不斷的討論!」王小棣堅定的說著,並談到自己之所以加入柯一正導演發起的「我是人,我反核」運動,不是因為反核四,而是反對台灣人身為公民,卻對這項議題不聞不問。
 
活動最後,王小棣分享起公共電視從國際兒童影展學取的經驗,他們不給片子結尾,反過來讓小朋友來做結尾。「我們拍了一部片叫做《剪刀石頭布》,主題是『朋友』,結果小朋友的回信非常熱烈,你們知道嗎?最後這部片的結尾,是一個六歲的小學生寫出來的。」王小棣笑著說著,並提到導演不應該關著門寫信,而是真的要去了解小朋友會關心的題材,開放式結尾的想法是希望引導學生去「思考」。 「因為『思考』跟『討論』真的是教育中相當重要的。」被稱為「老師」導演的王小棣又再強調了一次,堅持的她從不放棄溝通,並悄悄的把許多議題放入影像裡,在觀眾的心裡發酵著。


《刪海經》導演洪淳修透過鏡頭為生態發聲
 
趣味包裝下的沈重議題──刪海經洪淳修:我用影像幫生態發聲
「我想讓大家知道,除了『鱟』的生態價值及傳奇性外,牠也是經濟發展下可悲的犧牲者。」《刪海經》作者洪淳修在教師營紀錄片梯次中聊到,全世界其實有很多關於『鱟』的影像作品,不管是BBC、NHK還是Discovery等頻道都出現過牠的身影,但是這些作品,大多談的是「鱟」的生態價值及神奇性,所以洪淳修開始思考,他能夠拍出什麼不一樣的東西。最後他決定以漁民的角度來拍攝,透過他們的視角說出這些生態悲歌。座談結束後,洪淳修帶來了金門「鱟」的標本,讓老師們觀賞及觸摸。  
 
洪淳修於活動中以自身教課經驗與老師們聊到,之前在課堂上放片時發現,學生們喜歡節奏快、輕鬆有趣的東西。這提醒了他,透過影像與大眾溝通是有方法、可以循序漸進的。因此洪淳修刻意在創作《刪海經》時,放入了大量他與漁民的趣味對話,試圖透過這樣的風格,慢慢帶入沈重的生態議題。洪淳修積極地認為,台灣觀眾對於步調慢的影片接受度不高,創作者期待觀眾因為同情進而關注議題,真的十分困難。身為創作者,他選擇調整自己說故事的方式。「老實說,我一開始並沒有想紀錄『鱟』,我想紀錄這些漁民,我對人比較有興趣。」洪淳修提到,拍片就是不斷的改變,要享受計劃的更動、以及與被攝者之間關係的變化。原本沒有要以「鱟」為主題的他,一直到後來實際去了金門一趟,才開始思考漁民與鱟之間的關係,進而調整原本的拍攝企劃,也將片名從原定的《忘海人》,更改為《刪海經》。


洪淳修導演(右)於活動中帶來金門「鱟」的標本,讓遠在台北市區的老師們觀賞及觸摸
 
對洪淳修來說,大眾能夠因為自己的作品,進而開始關心週遭不曾被看見的議題,這就是最大的成就。「不然大家可能都只會看到,金門生態美好的那一面吧!」洪淳修笑著表示自己很喜歡河口的議題,因為他很喜歡紀錄既率真又有趣的漁民,但更重要的是,像台灣這樣一個物產豐饒的小島,大家真的有責任去保護他們,他的任務就是讓大家關注這些議題。「我想,我還會一直一直拍下去!」洪淳修神情堅定地說著,他還要繼續用他的方式,讓下一代也有機會,可以親眼看見及感受這些美好。
 
影像教育扎根計畫──電影教育進入校園的重要推手
「國片暨紀錄片影像教育扎根計畫」邁入第八年,今年主題為「電影教我的人生課題」,累積超過七萬名師生共同參與。繼「種子教師培訓研習營」開跑後,8月緊接著舉辦「全國高中生電影研習營」,藉著營隊形式,培養高中生電影製作團隊般的合作精神,並透過電影觀賞培養自我觀點、了解各國多元文化。9月至11月將持續進行「離島及偏遠地區國中、小學深度電影欣賞與實作活動」,目的在於深入偏鄉平衡電影教育城鄉資源,透過有趣多元的教學方式引發對電影知識的思考及好奇。該計畫詳細內容及活動資訊,請上臉書粉絲團(Ourfilms 影像教育扎根計畫)或上計畫官網查詢(http://ourfilms.tfi.org.tw)!
 
目前沒有相關電影
電影藝術前進校園!寫給老師們的電影教材開課囉!
上則:《小王子》法國上映不到五天就破億! 奪下法國當週票房冠軍   下則:今年最豪華華語卡司亮相 《華麗上班族》十月搶攻台灣
聯絡我們
粉絲團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