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佔有慾》是一部關於孩子在父母心中、以及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位置,也是關於父母親這樣或那樣地失去了心目中小孩的故事。因此可以說,這是一部以攝影機為觀點的電影,試圖呈現人物的心理狀態、感受、暗潮洶湧的衝突,以及他們絕望般地崩潰,試圖透過分析角色的心理與精神狀態,來幫助觀眾理解整個故事,並且給予這個創傷後的家庭些許的同情。-卡林彼得奈特Calin Peter Netzer
首度入圍即奪金熊《愛的佔有慾》導演卡林彼得奈特獲王家衛力挺
卡林彼得奈特(Calin Peter Netzer)1975年生於羅馬尼亞,8歲時與父母移民德國。1994年,他進入羅馬尼亞國家戲劇與電影學院就讀,主修電影導演。2003年,他以處女作《瑪麗亞》(Maria)入圍瑞士盧卡諾影展,一舉抱回最佳男女主角兩座銅豹獎。他的第二部長片《老爸的榮譽勳章》(Medal of Honor)受邀於全球30多個影展放映,並在希臘鐵撒隆尼加國際影展一舉奪下最佳導演等五座大獎,在羅馬尼亞奧斯卡上,也奪得最佳男演員以及最佳劇本雙料大獎。《愛的佔有慾》(Child’s Pose)則是卡林彼得奈特的第三部劇情長片。
然而,在她三十年的從影生涯中,最知名的當屬兩部作品:史迪爾古利亞(Stere Gulea)的《莫洛米特一家》(Morometii)以及麥可漢內克的《巴黎浮世繪》(Code Unknown)。她事業上的高峰與知名導演克里斯蒂普伊伍(Cristi Puiu)的三部作品有著緊密關聯:《東西與財富》(Stuff and Dough)、《拉札瑞斯古先生之死》(The Death of Mr. Lazarescu)以及《奧若拉》(Aurora)。她在《拉札瑞斯古先生之死》的精彩表現,使她一舉獲得比利時「那慕爾國際法語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羅馬尼亞「特蘭斯瓦尼亞國際影展」最佳女主角,以及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女配角等大獎。而這期間,盧米妮塔喬吉烏也先後與路西安品特萊(Lucian Pintilie)、亞歷山卓塔圖斯(Alexandru Tatos)、以及哈杜米赫羅(Radu Mihaileanu)等知名羅馬尼亞導演合作過。
自2000年起,盧米妮塔喬吉烏成為最積極與新導演合作的羅馬尼亞演員,先後參與了《1208全民開講》(12:08 East of Bucharest)、《4月3週又2天》(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黃色笑臉》(The Yellow Smiley Face)以及《靈慾告白》(Beyond the Hills)等國際知名獲獎電影的演出。2009年,她並以《弗朗西絲卡》(Francesca)榮獲羅馬尼亞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大獎。
盧米妮塔喬吉烏與導演卡林彼得奈特(Calin Peter Netzer)的合作,始於2003年的《瑪麗亞》(Maria),《愛的佔有慾》則是她首次擔綱女主角的大銀幕力作,片中她一反自己實際性格及平時樣貌,創造了羅馬尼亞影史上最精彩的一次演出。當該片在今年奪下柏林影展最高榮譽金熊獎時,導演卡林彼得奈特受獎時,還特別感謝她以精湛演出成就了這部電影。
盧卡諾影帝波格登德拉凱《愛的佔有慾》一心脫離媽寶
波格登德拉凱(Bogdan Dumitrache)出生於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Bucharest),高中時,他毅然決定踏上演員生涯,並進入羅馬尼亞國家戲劇與電影學院攻讀。畢業後,波格登德拉凱投入電影拍攝,先後靠著榮獲短片金棕櫚獎的《毒品網絡》(Traffic)、《拉札瑞斯古先生之死》(The Death of Mr. Lazarescu)、《愛在世界崩毀時》(The Way I Spent the End of the World)以及《年輕鬥士的畫像》(The Portrait of the Fighter as a Young Man)等影片迅速聲名大噪,表現廣獲影評激賞。他並曾以《年輕鬥士的畫像》勇奪羅馬尼亞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兩年前並以電影《只怪太操心》(Best Intentions)受封盧卡諾影帝。
2009年,伊凡諾夫以榮獲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最佳影片的《警察,形容詞》(Police, Adjective)奪下羅馬尼亞戈波獎(Gopo Awards)影帝。他知名的作品還包括:《黃金年代狂想曲》(Tales from the Golden Age)、金球獎入圍電影《交響人生》(The Concert),以及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電影《在霧中》(In the Fog)。除了電影演出,伊凡諾夫也是個頻頻獲獎的舞台劇演員。他畢業於布加勒斯特影藝學院,演藝事業橫跨羅馬尼亞的劇院、影壇及電視界,作品的質與量均十分驚人,是眾多導演心目中的合作第一人選。